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之初体验[内容提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浪潮正朝我们大步迈进,新的课程标准改革正在大力的进行,作为教师,必须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一系列理性的思考,课堂应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多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并且,在教学中应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门学生喜欢的可行,可信的道德生活课程。对于教了几年思想政治课老教材的我,今年任教初一、初二的思想品德课新教材,着实有点不太适应,也深感新旧教材对比之强烈,但是经过反复摸索,大胆实践,在一个多月的教学中也初步产生了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1.教学内容应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更加贴近学生和社会生活,更加切实的从学生的思想状况、思维特点出发,因此,思想品德课应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美国的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中国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分别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又指导生活。因此,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生活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创设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例如,在讲《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时,我设计了一个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情境,就是在语文课上和同桌讲话,被老师当众批评,感到自尊心受伤害,这时该如何做呢?通过激烈的讨论,我们得出:老师在改变教育方式的同时,学生应尊重老师的劳动,也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于是,我又出示了一个心理学上的空椅子技术,并准备了两把椅子,让学生当堂模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生活即课程”的教材观,而且,还实现了学科知识的渗透与综合,但最终教会了学生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做到了“教学做”合一,促使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和谐统一。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观察生活,用所学知识去指导生活,在上课之前,我还特意设置了一个小栏目:讲我身边的事,让学生在讲述身边的小事,谈谈对这事的看法,谈看法的时候,尽量的避免口语化,应结合所学知识来谈。通过这个活动,告诉学生应学以致用,并端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2、淡化理论知识,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新教材的又一特点是理论知识比较少,而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其实这也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而且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讲也是终身受益的。要逆转原有的消极的情感体验或使已有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入,确实需要老师下一番苦功。首先,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应以自身良好的品德作表率,热爱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以自己真挚、热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将情感的暖流注入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获得爱的满足而产生与老师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以情诱情,以情育人的目的。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理解,细致体会教材所要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情感的兴奋点,创设情境,巧妙设问,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初一学习《享受学习》这课时,当亮出这一课题时,大部分学生持否定态度。针对学生对学习的这一认识,我出示了一系列国内国外的那些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艰难求学的照片时,学生异常安静,随后,我又问:“面对他们,对比一下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学习环境,说说你此时的心情与感受?”这时,同学们纷纷表示,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应当珍惜。当我又问起“金字塔之迷”,“恐龙之迷”时,他们个个热情高涨,争先恐后的回答。于是我又说:“当你探索到这些奥秘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同学说:“快乐,兴奋,激动。”于是,我总结:“学习能让我们了解世界的奥秘,所以我快乐,我们正在享受学习。”照此思路,我们又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快乐。有同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