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几乎尽人皆知的成语出自《孔子家话》。细想起来,进言既非恶意,何不把逆耳之言改为顺耳之言呢?即便是直爽的谏诤也不可以讲点方法技巧,使闻者更易于接受吗?回答曰可,有些忠言也可以不逆耳。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接受他人批评的人并不少,但是由于批评或建议者的方式方法不对,导致批评建议不被接受、甚至反目成仇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却不一定非得如此。说话时绕一绕圈子,讲究些策略,一用微笑来暗示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一个微笑往往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方法适用于细微的违纪行为或偶尔为之的过错.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教师的一个微笑足以促其意识到自己不对,并且告戒自己,老师宽恕了我,下次可别再犯了.二用沉默来责备面对不良行为,教师如果沉默不语,学生就会领悟到教师内心的不满和责备,这种无声的批评可以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发现学生听课时思想开小差,教师可以突然中断讲课,用沉默来提醒学生集中精力.三用表扬来反衬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教师可反其道而行.通过表扬大多数学生的优点,来反衬少数学生的不足,造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气氛,促进少数学生转入"正轨".让"忠言"不逆耳,让我们的课堂和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