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课程,探索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教师从关注新课程改革到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在教学中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应用软件日新月异的趋势,学生往往显得束手无策。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则要求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要以应用软件为载体,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操作能力,而不是应用软件本身。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检验其学习效果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任务驱动”式教学显示出优势。它从完成某一“任务”着手,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这种方法既突出了“应用”,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学生对一些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构思巧妙的任务设计是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所在。根据我个人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的设置要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任务的设置要具有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相贴近,并要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任务设置要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兴趣。如果课堂中所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怎样用电脑来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所以,任务的设置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并具趣味性。例如,在学习“下载网上信息”这一章时,正值学校运动会召开之际,我选择了让学生下载图片并利用已学过的Photoshop或Word软件制作一个运动会海报为任务,同学们对运动会非常想往,而且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大家都想利用这次机会展示自己。并承诺可以帮助学生打印出最后的作品,进行一次作品展览,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达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第二个原则:任务的设置要把握好每个子单元与整个章节的整体关系。《信息技术》课本中的每一个课题都有完整的教学内容,如WorD,Excel等,它们都是非常独立的,并都能解决各不相同的问题,完成各不相同的任务。这里的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任务,也就是我们要求学生在学完这个课题后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个任务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有时是很多课时,有时甚至是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所以,在任务设计时就要处理好整体任务和每一节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不要使单元任务与整体任务绝对独立或毫无关系。各单元任务的设计要以整体任务的完成为原则,来确保教学效果和最终目标的完成。第三个原则:任务的设置不要有过多的局限,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防止学生思维的定势和僵化。对于一些要求学生掌握的某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在任务设计时,要做得非常明确具体,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而有些任务则不要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要多展示一些优秀的作品,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进行自由地设计和创作,这样可以防止学生思维的定势和僵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高一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学生对电脑的了解操作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在任务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我认为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同时设计一个基本任务和一个创新任务,这样使大部分同学能完成基本任务,而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创新任务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有自由创作时间,下课以前,老师能够调出部分进行创新任务同学的作品,给予积极的鼓励,这样既保证基础,又发展个性,实现了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的目的。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任务驱动”式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着极其广阔的前景。它对于帮助教师完成《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有着独特的优势。这是我在新课程改革中学习与实践的一点体会,我将对此进行更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希望以上在前一阶段对“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的点滴体会能得到其他老师的批评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