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和特殊文言句式。2.引导学生透彻、清晰、深刻地理解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3.体会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悄无声息的日子里,时间流逝,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们即将走完高一的立场,告别了那段缠绵的雨季。我想,每一位同学也都曾有过或正在酝酿着一个个美好的梦想。那么,今天我们来一起欣赏孟子的理想《寡人之于国也》。学生小组翻译提出问题: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人不是去了河东,怎么把粮食搬到河内了呢?)移民就食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救灾办法之一,由于运输赈济的粮米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政府往往组织灾民向未遭灾、有粮食储备的地区移民逃荒,并派官员沿途护送,到达目的地后再发放粮食救济灾民,或向地广人稀之处移民,到达后给予赈济、发放田亩使其安家。朱熹:“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不能移者”。老师:人非“物”,安土重迁,岂能说移就移?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划线句子语序怎么颠倒?)是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何异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3、以五十步笑百步(怎么理解?)原文:战场上,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刀对刀、枪对枪地打起来。打败的一方,丢盔卸甲,拖着刀枪,赶紧逃命。有一个人逃了一百步,另一个人逃了五十步。这时候,如果那个逃了五十步的竟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你说对不对?”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深度解读: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对待子民这点上,跟别国的君主没有本质的差别。开心语文:"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耳矣。物理差,则移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多,何也?"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曰:"不可,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望分多于同桌也。"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怎么翻译)谨慎认真(重视)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义反复讲述(宣扬)给百姓,那么头发花白的年老之人就不会在道路上背上背着重物头上顶着东西了。文本研习(一)研习:民不加多,何也?你会为梁惠王的治国之策点赞吗?不会。评论:应对灾荒,视民为物涂有饿莩,民不如狗增强国力,视民为草问道强国,利字当头子曰:“放(放任,依据)于利而行,多怨”一个人总是以个人利益为目的而行事的话,难免招致他人的怨恨。(二)研习:如何使民加多?孟子的梦想(理想社会)是什么?仁政民本措施效果结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养生丧死无憾数罟不入鱼鳖不可胜食——王道之始斧斤以时林木不可胜用五亩……树之以桑衣帛(五十)鸡豚……无失其时食肉(七十)不王者未之有也百亩……勿夺其时无饥(黎民)——王道之成谨……申之以孝悌不负戴(颁白者)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先富之)、教民(后教之)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三)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在你看来,梁惠王会采纳孟子的建议吗?为什么?不会接受(亮明观点)①答非所问②哪壶不开提哪壶。③可操作性差。历史上的记载又是怎样的呢?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合传》翻译:到达梁国,梁惠王没有接受(孟轲的)言论道义,反而被认为不切实情,远离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