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案例分析6:四通集团向未来投资一、案例介绍1992年9月1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里报道了当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四通公司资助中国学科奥林匹克代表队颁奖的活动。第二天,首都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从这项活动的内容、参加者的层次以及公众对这一活动的关注来看,它在中国学科奥林匹克史上是空前的。由于四通公司独家发起并迅速圆满地完成了这次活动,“四通”的名字又一次给广大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项活动的具体发端是在l991年。当时公关部参加了那一年学科奥林匹克归国汇报会,在领略到少年英雄艰难攀登的同时,也看到了选手们的好成绩是根植于孕育和培养这些未来科学巨星的那片土壤的。对这些智力健儿应该奖励,而且应该重奖,不仅如此,对站在这些少年背后的那些培育者也应该奖励。但是我们国家对此项活动的投入相比起来是很少的。选手、教练以及各代表队的经济状况是很窘迫的。那么我们“四通”能不能为改变这种窘迫尽一点绵薄之力呢?“四通”公关部动起了心思。1992年,又一度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结束了。中国选手又取得了“大满贯”的绝好成绩。不久,体育奥林匹克大火大红起来。当舆论界把两个奥林匹克一冷一热的情况对比议论的时候,“四通”敏感地发现了社会对教育科技的忽略。这一情况促使“四通”公关部提议独家发起并完成这次集资捐助学科奥赛的公关活动。“四通”公关部把这一动议向公司领导汇报,当时公司领导正在香港处理其它业务,接到公关部传真后,立即讨论并拍板决定,同意公关部的这项提议。公关部接到这一决定以后积极行动起来,于9月1日下午举行通报会,把这一决定通报给各界。参加会议的有国家科委、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及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会的专家和领导,以及参与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的各代表队的领队和教练员。9月1日,四通公司成立了“为学科奥林匹克智力竞赛捐资委员会”,主席由集团公司执行副总裁李文俊担任,委员有公司副总裁张进、公关部部长李小列、办公室主任彭建伟。捐资委员会9月4日以《四通人》快讯的方式向集团的全体同仁发出了自愿捐资的号召。此通告发出之后,得到全体同仁的热情支持,48小时以后,就收到集团所属企业和个人价值30余万元的捐款。“四通”这次捐款的分配方式采用了一个被社会各界称为“非常恰当”的方式,即:——为4个学科代表队所有的19位选手筹措读大学的助学金,每人每月200元,直到他们大学毕业。——为每个队提供1万元资金以奖励教练员。——为每个队提供2万元培训费。此外,把4套四通386微机及打印机赠送给信息代表队,为培养新的选手提供设备支持。1992年9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云南厅隆重举行了四通公司资助中国学科奥林匹克代表队颁奖大会。面对这样的义举,四通公司总裁段永基并没有丝毫捐助者的得意之色,反而诚恳地向接受捐助者说了一句:“拜托了!”他说:高科技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取得成功,需要源源不断的掌握最高技术的人才。人才哪里来,来自教育。企业界应向教育界说一声:“拜托了!”他认为,未来的社会发展主要靠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后劲在中小学。在一代少年身上,他看到了“四通”未来发展的宏伟前景。段永基先生的这些话。说出了所有“四通”决策者毅然做出这个决定的动机。首先,“四通”是一个高科技企业,它的创业以及发展绝对离不开掌握高科技、新知识的人才。“四通”把公益投资向基础教育倾斜,事实上是为自己本身的长远后劲投资。其次,“四通”不可能脱离中国的时空,而成为超然的“地球村民”,它的根基扎在中国。如果中国没有一个重教育、重科技的气氛,“四通”自身的发展也是很艰难的,在这方面“四通”要带头营造这样的环境。再次,在巴塞罗那奥运会轰轰烈烈的对比下,“四通”人也确实有一种鸣不平之感。这种感觉不仅是“四通”人独有的。“四通”的举动无疑或多或少地为公众争来了一种新的平衡。从深远一点的背景来看,对教育的资助也是“四通”一贯的行为——近几年来,四通公司每年向一所中学提供办学资金25万元,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四通公司是向国家科委和团中央主办的“希望工程”捐款首家突破100万元的企业。第1页共5页还有北京市连年举办的中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