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榆树坪隧道综合设计(长安大学公路学院西安710064)摘要:本设计按照“新奥法”施工的要求,对某山岭二级公路上的榆树坪隧道进行了综合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路线方案的拟定比选、隧道横纵断面设计、隧道衬砌结构设计路基路面防排水及管线沟槽设计以及施工组织设计,并进行了隧道二次衬砌的结构计算,IV级围岩隧道施工阶段分析,同时还完成了隧道通风、照明的计算及设计。关键词:隧道新奥法防排水衬砌结构通风照明监控测量结构计算第一章隧道设计说明书一、设计概况榆树坪隧道位于吴旗县,是连接刘河湾,胜利山,贺石湾,洛源桥,榆树坪地区的山岭二级公路区段上重要的通道,该地区为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地质地形复杂,拟建隧道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起伏较大,其中最低标高1252.0m,最高标高1512.0m。该隧道拟设计为单洞双向隧道,该隧道为整体一段,入口桩号K0+015,出口桩号K2+140.87,全长2125.87m,采用双坡,坡度为第一段1.25%,第二段-1.5%。隧道行车道宽度按照设计行车速度60km/m考虑。明洞施工按明挖法施工,暗洞按“新奥法”施工。隧道衬砌结构设计采用“新奥法”复合式衬砌,并采用高压钠灯光电照明、射流风机机械通风;隧道洞门形式根据地形条件采用入口削竹式,出口端墙式洞门。隧道围岩以较为破碎的白云岩、片麻岩、玄武岩、页岩、变质砂岩为主,围岩级别以Ⅲ,Ⅳ、Ⅴ级为主。二、隧道主要技术标准定的远景交通量设计,采用单洞双向隧道公路等级:山岭重丘二级公路设计交通量:262辆/h(近期),540/h(远期)隧道设计车速:60km/h共89页第1页┊┊┊┊┊┊┊┊┊┊┊┊┊装┊┊┊┊┊订┊┊┊┊┊线┊┊┊┊┊┊┊┊┊┊┊┊┊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隧道建筑限界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规定确定:行车道:W=2×3.50m侧向宽度:LL=0.50m余宽:C=0.25m人行道宽:R=1.00m限界净高:5.00m隧道净高:7.09m检修道高:0.25m三、隧道设计标准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公路隧道勘测技术规范》(JTJ063-85)《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四、隧道工程水文、地质(一)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隧道地处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该褶皱束位于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的北部,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该处主峰胜利山海拔1512.0m,山脊呈南北走向,南侧山坡陡峭,坡度一般在40°左右,局部达到55°,北侧山坡平缓,坡度一般在20°左右。地貌上属于有变质岩、沉积岩组成的低山地貌。2.气象水文该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地带。具有温暖、雨量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3℃,≥0℃积温4826.7℃,持续期长达299天;≥10℃积温4224.6℃,持续期长达204天;≥20℃积温2488.0℃,持续期长达98天,无霜期212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33.3mm,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为537.9mm,占全年降水量的72.6%。年平均风速1.9米/秒,最大风速17米/秒。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65%左右。山区地质情况较为复杂,植被丰富,以高大乔木、灌木为主,自然景观优美,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隧道所处地区属于洛河水系,区内有川道。(二)地质构造特征共89页第2页┊┊┊┊┊┊┊┊┊┊┊┊┊装┊┊┊┊┊订┊┊┊┊┊线┊┊┊┊┊┊┊┊┊┊┊┊┊毕业设计(论文)报告纸1.地层岩性1)强风化砂质板岩:灰至灰黑色,变余结构,板状构造,矿物成分以砂质、绢云母为主,岩石较软手掰不易断,节理裂隙发育,岩芯多呈短柱状至长柱状。2)玄武岩灰黑至灰色,主要矿物成分为斜长石和辉石呈隐晶质细粒或斑状结构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性坚硬、脆性,强度很高。3)大理岩由灰石岩或白云岩经重结晶变质而成,等力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遇稀盐酸强烈起泡,长呈白色,浅红色淡绿色,深灰色。4)白云岩主要矿物为白云石,也有方解石和粘土矿物,结晶结构硬度较高稳定性较石灰岩好。5)片麻岩具有典型的片麻状构造变晶或变余结构,一般晶粒粗大,主要矿物为适应和长石,还有云母,角闪石,辉石等。颜色视深色矿物含量多少而定,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