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市沙古公路软基监测及处理效果评价马留山(广东逸华交通工程检测有限公司广东中山市528478)摘要:以中山市沙古公路软基施工监测项目为例,介绍了软土路基在堆载预压处理过程中沉降和应力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软基处理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的现场监测及地基处理前后土体参数的检测,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加固过程及加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堆载预压法处理码头陆域软基效果明显,能达到预期的加固目的。关键词:软土地基堆载预压施工监测加固效果0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分布着海相、湖相以及河相沉积而成的软弱地基,且大多软土厚度较大。在这些区域的道路工程建设中,一般都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处理。在常用的软基处理方法中,堆载预压法是处理软土路基较为经济适用的方法[1]。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软弱地基土在外部荷载作用下排水固结,卸载后仍保持密实不变的特性,对软土地基进行预压加固处理[2]。由于软土具有含水量高、渗透性弱、固结慢等特性,因此在堆载预压前一般需要在地基中设置排水通道以减少土体固结时间,目前常用的排水通道主要为袋装砂井和塑料排水板。另外,为保证排水顺畅及地基的稳定性,工程中常在地基上设置砂垫层和土工织物。本文通过分析中山市沙古公路K8+400~K9+200路段软基施工监测结果,探讨堆载预压法加固深厚软基的过程及效果。1工程概况及监测项目1.1工程概况中山市沙古公路全长18.77km,起点位于古镇岐江公路与中兴大道交汇处,终点在G105国道与中山市中心城区外环北路相交处,是中山市干线公路网规划“六纵五横九加密”中横三线的组成部分。该项目设计标准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时速为100km/h。线路跨越区域为珠江三角洲海陆交互冲击平原,地势平坦开阔,一般高程为-1.3~2.8m,河涌水网纵横交错,鱼塘星罗棋布,地势平坦开阔,属于珠江三角洲的西、北江冲积平原区。由于河流冲击和海潮的进退作用该区域广泛分布着淤泥、淤泥质土等高压缩性软土,平均厚度约12~15m,最大深度在25m以上。软土地基主要采用袋装砂井联合堆载预压固结排水法处理。1.2K8+400~K9+200路段地质概况及软基处理设计K8+400~K9+200路段位于沙古公路横栏镇范围,工程地质条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根据勘察资料,该路段地层主要以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砂等,以淤泥层为主,层厚10~15m。2地层岩性情况大致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Q4)地层:①、人工填土、耕植土(Q4ml+pd):灰褐色,灰黑色、稍湿,软可塑,层厚0.5~3.6m,主要由粘性土及石英砂组成,局部含碎石及植物根系等,主要为鱼塘、耕地田埂,属Ⅰ级松土。②、海陆相混合沉积层(Q4mc):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淤泥质砂,以淤泥层为主。淤泥为灰黑色,流塑,泥质滑腻,部分含腐植质及贝壳碎片,层厚1.6~24.7m,=40.1~87.0%,N63.5=1~7;淤泥质土为灰黑色,流塑,土质均匀,泥质滑腻,局部含腐植质及少量粉粒、细砂粒和贝壳碎片,层厚5~15.0m。③、残积相地层(Q4el):岩性以砂质粘性土、亚粘土、亚砂土为主,褐色、灰黄色,硬塑,由下伏基岩风化残积而成,含砂粒,多呈层状分布于基岩面上,层厚2.0~7.5m。④、基岩:线路范围内揭露地层岩性为全风化、强风化、微风化的泥岩、砂岩、砾岩及花岗片麻岩等。各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如下表:表1.1各地层岩性物理力学指标统计土层名称重度含水量孔隙比比重饱和度液限塑限垂直固结系数水平固结系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植土1.8428.50.872.688836.222.90.394.79淤泥1.6754.61.592.629942.8270.95*10-30.89*10-31.381.88亚粘土1.7524.80.692.679330.420.20.433.93该路段软基采用袋装砂井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袋装砂井直径7cm,间距为1.0m,正三角型布置,袋装砂井打穿淤泥层并进入下部粘土层0.5~1.0m。路基填土设计高度平均约4m,分两期加载,具体加载情况为:第一期堆载高度2.2m,固结20~30天后,第二期加载高度1.8m,满载后预压约180天。3监测项目为保证施工过程中软土路基的整体安全和稳定,在堆载预压期间对地基的表面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及孔隙水压力等指标进行的监测。加固区域内共埋设地表沉降板10个;孔隙水压力监测点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