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年我国财政政策变化与政府目标07级MPA刘椰斐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仍在不断蔓延和深化,市场流动性严重短缺,投资和消费信心遭受重创,世界经济下行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日益明显。当前财政政策已由过去稳健再度转向积极,以推动经济在当前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平稳、高效、较快发展。关键词:财政政策政府目标一、稳健的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和作用(一)稳健财政政策出台背景。2004年5月26日,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举行,在会议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长金人庆首次披露我国将实施“中性”财政政策。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决定从2005年开始实施稳健财政政策。(二)稳健财政政策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1)基本维持现有规模的水平,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2)合理调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增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3)优化支出结构,加强管理,提高效率;(4)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稳健财政政策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的影响。我国实行稳健财政政策是基于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是加强和改善宏现调控的现实选择,是新形势下的新举措。稳健财政政策不仅是财政政策名称和赤字规模的调整变1化,更是财政政策性质和导向的根本转化。其科学内涵概括来说就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三)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措施与作用。实行稳健财政政策,绝不意味着财政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不作为或无所作为。相反,财政政策要在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和不稳定因素、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等方面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充分发挥稳健财政的政策效应,以实现政府职能与目标。1、适当调整国债投资的规模和方向。当前我国应逐步减少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优化国债和财政支出结构。考虑到政策要保持相对的连续性,国债投资项目需要后续资金来完成,所以减赤字、压国债都要有一个逐渐的过程。在国债投资和使用的方向上,要做到“有保有控”。所谓“保”是指政府资金使用的重点将集中于国家发展规划确立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农林水、生态保护与国土整治、西部开发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点项目,以及与公共卫生体系、教育、科技进步、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条件建设。所谓“控”是指政府首要考虑的应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资金将退出一般竞争性、营利性的投资项目。因此,国债资金应重点向完善社会保障系统、解决三农问题、加快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方面倾斜。同时,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如港口、铁路、电力、资源勘探等依靠地方财政难以解决的项目继续提供支持。2、注重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行稳健财政政2策,预示着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近七年的扩大内需政策下,“三驾马车”中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十分强劲,但消费需求一直是块“短板”,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003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近15个百分点。2004年1—9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7%。这一速度与投资增长27.7%、出口增长35%以上相比,明显相去甚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老百姓的消费水平,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就业为民生之本,只有人人都有工作,有稳定的收入,才能有效带动消费。二是在严格抑制大城市住房价格的上涨与房地产的投机“炒作”的同时,支持和满足住宅大众消费增长,降低汽车消费税费率、规范和促进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鼓励经济型轿车消费。三是继续实行有利于农民增收的政策,增强农民的购买力。我国现在总体上己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应逐步加大支农力度,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