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十里出山泉(现代)齐白石此图是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幅水墨画。诗句是老舍指定的,这确实是个难题。在我国美术史上,汉代画家刘褒曾协过《云汉图》,人见之觉得很热;又作《北风图》,人见之凉爽生寒。他转炎凉于笔底的功夫,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艺术境界。而观者的感受是由形象引起的联想。齐白石老人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个命题时还上运用了这种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在该图中,画而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而这蛙声也非是即时可“听”见的,而是在数周后的,十里山泉出山的溪水中。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整整想了两夜,后来从诗句"出山泉"三字得到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但是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出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流向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有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有鳃有尾巴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实风格以五代宋时最为精工,这幅《写生珍禽图》可以说是花鸟写生的力作。这幅图画从物象的安排方面来看,鸟虫等大多互不呼应,构图也没有一定的章法。由左下方小字“付子居宝习”来看,此图当为画家教子习画的范本。但这行字墨色玷污绢面,似为后添。然而从画面工整而无序这点来判断,此图系课徒示范之作无疑。图中画有各类珍禽、昆虫等二十余种,造型准确,颇有生气。这幅画的作画过程是,先用淡墨勾勒轮廓,然后填以轻色染成,着重于色彩的表现。由于是双勾敷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仅以五彩布成,所以这种画法被称为“写生”。画家黄筌(约903-965),字要叔,成都人,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在西蜀时,还任翰林待诏、权院事等职,掌管皇家画院。黄筌最擅长画禽鸟,他十分重视写生,家中多养鹰鹘,注意观察,故能得其神俊。他善于把握禽鸟瞬息变化的姿态,使之跃然绢壁之上,栩栩如生。他的作品大多描绘宫廷中的异卉珍禽,所画之鸟羽毛丰满,光洁俊俏,画风精工富丽。筌子黄居寀、黄居宝,承继家法,作品格调富贵。父子三人形成一派,开院体之先,对北宋和以后的花鸟画家有重大影响,与江南画家徐熙的时野逸风格形成对比,并称“黄徐”。墨竹图(宋代)文同他虽不是“始用墨”来写竹的第一人,但他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墨的作用,而且创造性地表达了竹子的神韵个性,所以历来研究墨竹者,都视其为开宗立派之人。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又称锦江道人。梓州永秦(今四川盐亭)人。他出生于一个父祖三代皆“儒服不仕”的士族家庭。元丰初出知湖州,途中病殁,虽未及到任,却使他的墨竹赢得湖州竹派之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重要一席。文同平生喜竹,以“竹如我,我如竹”自许。他赞美竹子“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把所居之地命名为“墨竹堂”、“竹坞”、“竹君庵”。每到一地,必种竹、观竹。知湖州期间,他在筼筜谷竹林里构建亭子,朝夕游处其间,悉心观察竹子的真实形态,充分掌握竹子的生长变化规律,“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