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教师不仅要“授业解惑”,而更重要的角色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世界的开拓者。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它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自身的心理教育,无论是对教师自我心理品质的提高,还是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拓展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1.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由于中小学生本身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具有模仿性强、好奇性盛、可塑性大的心理特点,这样,在与学生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教师的心境、情绪、心理品质等都直接影响教育环境,影响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事实表明,学生的害怕、说谎、缺乏礼貌、违抗、挑衅等失调心理,其原因之一,与某些教师心理不健康,师生关系不佳有关。在教师诸多心理品质中,对学生有较大影响的人格特征有以下几项:(1)精神振作还是沮丧;(2)兴趣广泛还是狭窄;(3)性格暴躁还是稳定、和蔼;(4)意志坚强还是懦弱,果断还是犹豫不决;(5)生活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2.师生关系的影响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能促进学生生理、心理、行为等全面、协调地健康发展,使悲观的学生变得快乐,受挫的学生建立信心,懒散的学生变得勤奋,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反之,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往往不能正确、公平地对待学生,处理方法消极不合理,使师生矛盾更加尖锐,甚至导致学生的心理失调。3.教育工作效率的影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教师,在智力、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得到健康地发展,能正确、迅速地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及时地处理好各类问题,能营造一种和谐、温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思维活跃,易于创新,其工作效率必然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