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过程与方法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2.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其中齐鲁长勺之战是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到底这场战役为何能够取胜,今天让我们通过《左传》去了解鲁国取胜的奥妙。(二)、资料助读:1.《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关于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3.长勺之战背景简介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三)、朗读课文,感知探究: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刿()孚()辙()轼()遂()盈()靡()玉帛()鄙()又何间()焉小惠未徧()弗()敢专也公与之乘()夫()战(2)解释重点实词师:伐:我:肉食者:鄙:间:焉:乃:入:见:安:弗:专:福:惠:徧:孚:狱:牺牲:加:从:虽:察:情:忠:可以:既克公将鼓之下视其辙齐师败绩公将驰之登轼而望之遂逐齐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难测也望其旗靡(3)词性活用神弗福也福公将鼓之鼓(4)通假字。徧:(5)古今异义。小大之狱狱:古义:官司、案件今义:监禁罪犯的地方。牺牲玉帛牺牲: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今义: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齐师伐我伐:古义:讨伐,攻打今义:砍伐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虽不能察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必以信信:古义:信实、诚实今义:书信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我的补充:(6)翻译重点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何以战?小惠未扁,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