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会比较小数的大小。2.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3.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4.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能力目标:经历小数点发现和认识过程,体验从生活中学习数学和通过迁移,类推知识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2.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3.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刻苦钻研,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单元教学重点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2、小数点位置移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单元教学难点小数和复名数的改写单元教学建议:1.重视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教学。本单元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这些知识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要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宜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2.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知识的迁移。学生在前面所学的小数的初步知识以及整数的有关知识和经验,都可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如,小数大小的比较就可以将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迁移过来。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提高。课时安排14课时第一课时小数的意义教学内容:P32-33例1及做一做和练习九相关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3.理解整数,小数,分数之间的联系,掌握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力。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教学重难点: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2、认识小数的计算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直尺、教材相关主题图。学生准备:测量工具。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1填空(1)0.1是()分之一。0.7里有()个0.1。(210个0.1是()。10个0.01是()。(3)1米=()分米=()厘米=()毫米。二、探究新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小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板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2.教学小数的产生。(1)引导学生动手量课桌的宽度,发现了什么?(2)请同学们口答下面的题:(用整数表示结果)1000÷10=100÷10=10÷10=1÷10=总结:在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也常用小数表示。由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从而产生了小数。3.教学小数的意义。(1)填写。①课件出示:在图中填出分数和小数。学生填完结果并订正。②启发学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3份呢?7份呢?③引导学生口述:1分米是10分之1米,还可写成0.1米?(板书:0.1米)④总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一位小数)(2)出示米尺教具。这是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根据以上学习你能知道什么?学生以小组方式讨论,然后找同学回答,教师板书: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长是多少?学生在尺上找出1厘米,而后出示1厘米的放大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厘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厘米提问: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两位小数)(3)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长是多少?学生在尺上找出1毫米,而后出示1毫米的放大图。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出1毫米,并说明理由。启发学生明确:1毫米提问: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板书:三位小数)(4)抽象、概括小数的意义。①把1米看成一个整体,如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多少的分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