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想]《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经典小说,它不仅仅揭露和批判金钱第一的社会价值观,更传达了作为有责任感的作家的一份期望: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情世态如何,我们都不能失去人的本性——善良。这应该是作者设计以“我”这么一个孩子为叙述者的目的和创作此小说的意图。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材的单元说明指出:“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本设计从了解情节、认识人物、分析形象等基础入手,赏析构思。体验情感,理解作者,由浅而深,由表而里,从故事到社会生活。整个教学中,以多种形式的“读”贯串始终,既关注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养成,更注重其人文素养的熏陶和培养。[教学目标]1、把握曲折的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发展脉络,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征。2、学习通过多种描写方式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欣赏文章的艺术手法。3、理解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故事情节;认识并分析人物形象。一、由己及人。新课导入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全家人日里想、夜里盼的分别多日的亲人突然出现在眼前时,是一件非常激动的事情!可是,当一个孩子与自己的亲叔叔相遇却不能相认时,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和矛盾啊。为什么他们不能相认呢?让我们听听莫泊桑讲的这个故事吧。二、初读课文。理清情节(此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文章有总体的了解,为后面的分析、讨论作准备)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情节要素,做好复述准备。围绕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来述说情节:1、从“我”的角度、按照原文的顺序复述。2、从菲利普的角度、按照心理变化的顺序复述。过渡:从以上情节可以看出。一家人的生活现状和未来似乎都取决于于勒。于勒竟然能对全家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三、悟读称呼,点评于勒(此环节为准确把握主要人物形象、逐渐揭示中心作铺垫)1、了解于勒的经历。文章写了于勒的哪些事?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将文中直接写于勒的语句挑出来。根据选出的语句,复述于勒的事情。归纳:于勒是有着这样经历的人:年轻时浪荡败家。中年时闯荡发达,老年时穷愁潦倒。2、悟读对于勒的称呼。快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对于勒的不同称呼。请学生概括人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这些称呼的。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多变的称呼?对于勒的称呼从情感和用词上可以分为两类:(1)褒义的;(2)贬义的。归纳:对于勒的称呼变化多次,用什么称呼取决于于勒是富有还是贫穷,能为菲利普夫妇带来什么。通过于勒称呼的变化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创作于勒这一形象的深刻目的:借小人物来反映深层的社会问题,揭示亲情在金钱、利益面前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不堪一击。在当时的社会里,金钱能左右人们的社会关系,能操纵人与人之间的感情。3、点评于勒,理解于勒。请根据你对于勒的了解,给于勒一个相对公平的评判。对于勒说几句真心话。过渡: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一会儿说于勒是好人,一会儿又说他是坏蛋,他们具有怎样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呢?下面结合具体文段来认识这两个人物形象。四、演读课文,精彩评“说”(人物说话时的不同情态,常常折射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点评不同的“说”,把握主要人物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重点阅读第22-47段,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特定情态下的语气、心理。人物“说”前都有修饰语,表现其特定的神态、语气。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分析人物心理,进而把握说话者的性格特点和形象特征。评“说”时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某人是这样说的:……(读相关语句),当时他可能是这样想的:……(揣摩人物心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把握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用严谨、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列举语句、揣摩人物心理,逐句分析、讨论,最后归纳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征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性格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