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写作错情分析公文写作是机关工作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格式规范、文风得当、用语准确的公文,能够有效提升行政效率,减少工作错误的产生机率,整体提高工作质量。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以及公务员群体学历水平的提高,公文写作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在行文过程中错情仍屡见不鲜,有必要加以分析,?χ⑹┲巍?公文写作错情分析对症施治公文是国家党政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应用于信息传达、事务处理等工作且有固定格式的文本文件。其在诸多应用领域中作为传达国家政策方针、发布规章制度、请示汇报、指示答复、工作交流等等的基础工具,意义之重要不言自明。作为我党领导的具有法定行政权力的组织机构的专业性文书,公文既是政府了解下情、计划制定、研究决策的重要依据,又是政务执行、组织协调的重要手段,还是各职能部门相互连接的桥梁。可以说,行政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各类行政信息不断进行收集、汇总、处理、传递、反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公文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载体,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所以特别具备了其他信息载体无法比拟的社会指导价值。由此可见,高质量的公文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提高行政效率和质量的基本保障,建立健全规范化、标准化的公文写作方式,切实提高文公文写作水平,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工作。一、错情实例(一)格式错误1.未按公文规范盖章。凡正式文件,末尾都应加盖公章,然而在实际公文中时常有部分单位的报送文件末尾没有按规定盖章,为工作的后续处理带来障碍。2.字体和字号等运用逻辑混乱。部分单位的公文写作字体、字号、文段编号的运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规范现象,导致公文逻辑混乱、层次不清,容易造成歧义。正确的公文写作为,正文一级标题用黑体,二级标题用楷体(不加粗),三、四级标题与正文一样用仿宋体。文件标题应适用二号小标宋体;正文全部用三号字(特殊情况除外);“附件”(指成文日期后的附件内容)二字应适用黑体,附件内的字体、字号适用与正文中的字体、字号一致;印制版记用四号仿宋体字。3.版记重复。有的公文正文开头已明确注明了报送单位,却在版记中再次重复标注同一报送单位,显得拖泥带水,画蛇添足。4.文头格式错误。正式的红头文件既无发文字号,也无签发人,然而部分单位的公文中仍常出现红头文件开头附带发文字号,文末署签发人的情况。(二)基础信息讹误这是由于有关工作人员对信息统计、梳理不仔细造成的,如公文中出现的相关人名、地名错误,对相关领导职务变动信息更新不及时,对领导正副职打错等等情况。此外,还有部分单位曾出现过公文日期只更新了月、日,而把年份弄错的情况,这是因为日常公文写作中很少需要更改年份,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连最基本的信息都疏忽了。(三)内容缺失公文中常见“具体***见附表”而文末却根本没有附件或附表的情况;或在关于调研、考察、考核类通报性公文中,报告未注明执行组成人员名单;或公文需多个附件时,对附件文件名、序号标准随意、混乱。(四)文种误用、混用我国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文文种主要有十三种,每一种都对应不同的用途、情境,但有些单位在报送的公文中仍常见文种误用、混用的情况,如《关于呈报****县**班子工作简报的报告》,一个内容中使用了“简报”“报告”两个文种。(五)标点符号错误、错别字、病句、页码错误此类问题已经属于低级错误,其过虽小,却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反映出工作状态作风不严谨,审核把关形式主义。标点符号错误如在公务行文中逗号分号不加分辨,间接引用与直接引用中的冒号使用无差异;错别字如将“老百姓”写成“老百信”,将“制毒”写成“制度”,将“醉驾”写成“罪驾”,等等;页面上时常出现错页,或数十页中有几页没有页码的情况。(六)写作技巧粗糙,行文质量低劣一些公文在写事件时六要素交代不全,叙述详略不当,行文平铺直叙,枯燥乏味;布局谋篇主次不分,杂乱无章,过渡生硬,手法粗糙;文不对题,标题为汇报,正文内容却是分析、结论。二、原因分析(一)工作作风不扎实公文写作是一项基本而又严肃的工作,如果一份发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