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利现代化高级论坛上的发言各位领导、同志们: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我们今天在美丽的太湖之滨、富饶而兴旺发达的无锡举办中国现代水利建设高级论坛。举办这一论坛的主旨,是广泛地吸引社会各界专家、学者为现代水利建设献言献策,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水利现代化发展目标、要求、实现途径和解决农村水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借此机会,我代表水利部,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敬意。下面,我就这一论坛命题先作一发言,以作抛砖引玉。一、推进现代水利建设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水利发展始终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水利现代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又是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一)经济进一步发展乃至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水利先行发展以提供支撑和保障。从国外的经验看,水利现代化一般都是在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后提出并逐步实践的。从我国来说,对水利现代化的认识和实践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早在1956年,党中央就明确地提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0年到*年首先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初步实现小康,使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第二步,从*年到2020年(建党100周年前后)再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全面建立起小康社会;第三步,即在本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左右)使中国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和邓小平同志的构想,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20多年来经济迅猛发展,在上世纪末已初步实现了小康,目前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沿海的有关省份已经初步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水利部党组第1页共13页在*年提出了"实现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的治水思路,并开始研究和探索水利现代化的问题,各地都结合实际进行了认真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地方已经初步实现了水利现代化或出现了水利现代化的雏形。这说明,建设现代水利是由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这一基础所决定的。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讲,或者说也是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的,就是经济越发展,水利越要先行或同步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求水利实现现代化以提供支撑和保障。从我国水利发展来看,尽管建国57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累计加固、新修江海河湖堤防26万多公里,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水闸3万多处,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亿多亩,建成水电站5万多座,兴建机井、塘坝上百万个,形成水利固定资产5000亿元以上;再比如,我们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洪调度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步探索了水权分配制度,等等,这些都为保障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从经济发展对水利的要求来看,水利仍然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目前我国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中小河流、中小水库的洪水威胁仍然严重,洪涝灾害损失占整个洪涝灾害损失的60~80%,山洪灾害防御手段还很薄弱。我国人口这样多,人的生命又最为重要,加之各地经济发展都很快,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因此哪一块都淹不得、淹不起。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尤其是北方经常发生干旱甚至连年大旱,全国每年缺水约300亿-400亿立方米,有400多个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而经济发展以后,不仅是城市,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另外,中国还存在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植被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质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水环境污染成了中国人的一块心病,许多地方已经是"有河皆污、有水皆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确实有了长足地发展,但是也应当承认在资源和环境上特别是水环境上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这四大水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第2页共13页走不出这一瓶颈,中国的现代化将受到严重制约。而突破这一瓶颈的唯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