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公务员职务的认识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公务员这一职业被称作“金饭碗”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单就其稳定的收入、优越的福利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公认的“高地位”,“国考热”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不得而知。一项关于“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的调查显示,公务员被排在了最前位置。当下,各种“二代”、“拼爹”现象层出不穷,导致很多人有身份的焦虑,很多人为了摆脱“窘境”,纷纷踏上国考之路,于是就为“国考热”添了油加了薪。就算是在“最苦金饭碗”的集体吐槽过后,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也一直走高,因为“公务员”这一职业贴着稳定和有保障的标签,在众人趋之若鹜的热潮背后,折射的是普通人对更好生活的追求。毋庸质疑,随着各级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功能完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客观上增加了用人需求,增加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优秀人才愿意当公务员,对于改善公务员队伍的人才结构,提升工作质量,肯定有积极作用。但是,许多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充分施展个人才华。有人形容公务员的工作状态就是“一张报纸一杯茶过一天”,这样安逸而没有挑战的工作环境,就像用热水加热青蛙,使其没有了竞争意识,也就不会考虑如何提升自己。但是通过对公务员制度这一课程的学习以及对于公务员这一职业的关注,我认识到了公务员并不是那么轻松的职业。“并不是考上公务员就一劳永逸,其实工作也很辛苦。”一公务员如是说。单就公务员的晋升来说,并非所有人的晋升渠道都是畅通的。尤其在名额有限的编制问题上,更是如此。由于保障的缺失,编制之外的人往往没有归属感,而为了一个“事业编制”,毕业生们争当清洁工也就不难理解了。我认为只有消除某一行业高高在上的待遇差别,才是冷却当前“国考热”求职跑偏现象的根本之道。要破除公务员“职业崇拜”,首先要打破“铁饭碗”、破除“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通过推广聘任制等用人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退出机制,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对自己行业的抱怨、对编制的趋之若鹜,背后反映的实为社会上逐渐蔓延的“身份焦虑”。近日,一则“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的新闻引发人们思考。在外人看来,新闻中这名研究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只想找一个“体面的工作”,否则宁愿先回家务农,最终让父亲觉得“蒙羞”。找不到“体面工作”宁愿待业,这一下子又勾勒出当今“就业难、企业招工难”并存的怪相。有评者不无感慨的叹道:这种社会成员都对某一种职业趋之若鹜,或对某一种职业无人问津的现象,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吗?这种现象其实由来已久。早在2007年,有人在上海市对4000户家庭做了一次入户调查,发现他们中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众人最期待的工作是公务员。而这似乎也不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在收入分配不太均匀的格局下,职业的身份外衣往往决定着由薪酬多少带来的“阶层定位”。必须承认,不同职业带来的社会评价是有差别的,石油、电力、银行的从业者和普通民企职工当然不可相提并论,吃“皇粮”的公务员独成体系的福利待遇也令人艳羡。【风险分布】并不存在完美的职业很多人对自己现状的抱怨是否来自对其他行业的期盼过高?产生倦怠情绪的职场人,如果能跳出自我,看到其他行当的艰辛,消极情绪会因“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得到有效缓解。改革开放前,在具有高度计划性的经济体制下,人们并不存在择业问题。而随着市场导向的就业方式来临,在就业机构选择上,单位意识和“皇粮”意识曾很大程度地被淡化。但如今,随着就业压力增大、资源向个别行业集中,人们的择业心理时常向某些传统取向回潮。近日,敦煌网CEO王树彤在谈到年轻人追求安全感问题时,称曾发过一条微博:“年轻人不要试图追求安全感,周遭的环境从来都不会有绝对的安全感,如果你觉得安全了,很有可能开始暗藏危机。”与之观点相同,有智者给大多数基层公务员的职业生涯算过一笔账:中国公务员,起步22岁+试用1年+科员3年+副科3年+正科7年+正处11年=47岁,大多一辈子只能到正科。假如在衙门里呆几十年,才混到正科级,碰到精兵简政的风潮,你可怎么办?这其中道出的其实也是行行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