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园英文导游词【篇一:包公园导游词】第一讲包拯生平简介(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包拯是北宋人,字希仁,北宁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生于合肥肥东包村。其父包令仪,字肃之,进士及第,当过福建惠民县知县,任京都的七品虞部外郎,掌管国家的冶炼的生产。母亲张氏。包拯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及父母美德的影响,加上他聪明睿智,敦厚诚实,严守父教,刻苦攻读。乡试中,他名列前茅。但包拯不骄不懈,谦虚谨慎,尊重师长和学友,受到乡邻们的赞扬和好评。宋仁宗天圣五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朝廷开科,已29岁的包拯,进京赴试,高中士,初授大理评事,任建昌知县,建昌就是今天的江西永修县。由于父母年事已高,为侍奉父母,他辞官归里。数年后,双亲相继过世,包拯为他们送葬并结庐守孝三年。景佑二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已39岁的包拯,方在乡邻的劝说下重登仕途,出任扬州天长(今安徽天长)知县.池州.江宁等地的知县.知府;任过监察御史.贺契丹正旦史、河北都转运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最后官至枢密副使,成为宋仁宗最高行政领导核心之一。包拯在主持京师开封府政事之时,下令废除陈规陋制,允许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诉伸冤。“”这个措施深受开封老百姓的拥护,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拯于嘉佑七年(1062)病逝于开封,享年63岁。第二年八月,葬于合肥城东“郊公城里东村(今合肥市大兴集)。包拯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人称包公。有关包公铁面无么,不畏权贵的故事、戏曲、小说,在民间流传很广,诸如《秦香莲》、《包公赔情》、《三勘蝴蝶梦》、《包公误》等等,里边所写的事情都不是历史上的真事,然而,历史上的包拯是一位清官,也是一个忠臣,他反对脏官,但忠于皇帝;他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为老百姓做了不好事,所以历代的老百姓都非常喜爱他。客观地说,这些传说与舞台上的包公形象,写得太神了,其中虽有不少溢美夸大之辞,有些纯属虚构,但它无不倾注着百姓的理想和愿望,但诸如《判牛舌案》《陈州粜米》《出使契丹》《打赃官大开府门》《怒斥国丈》等故事,还是有史可据的。第二讲包公祠(解说词)(选自合肥市旅游局编《合肥市旅游景点导游词》)各位游客,包公文化旅游区已经到了,现在请大家跟随着我,游览包公文化旅游区的第一个景点:包公祠。“”“包公祠是祭祀北宋名臣包拯的专祠,它的全称为包孝肃公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包公是个孝子,29岁考中进士后,因父母年老体弱,一度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在家奉养父母,直到39岁才出任天长县知县。包公一生,严于律己,为官清下“”廉洁,所以,宋仁宗用孝肃二字评价包公的一生,赐给他这个谥号。包公祠背靠环城南路,三面临水,莲荷盈盈,绿树掩映,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名闻名遐迩,与逍遥津、明教寺,合称为合肥三大名胜古迹。“包公祠位于香花墩,据《庐文州府志》记载:香花墩,在城东南门外濠中,包孝肃读书处,本为公祠,蒲苇数重,鱼凫上下,长桥径渡,”竹树阴翳。另据碑文记载:包河小洲上原为一座小庙,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字克明)见其风景幽雅,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并改洲名为香花墩。1539年,御史杨瞻把“”“”包公书院易名为包公祠。今天看到的祠堂建筑是清代光绪年间由李鸿章筹白银重建的。现在,请大家转身向后看,正对包公祠大门前的那座白底黑框墙,叫做照壁。照壁前后正中绘有一叶青荷,青荷侧旁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散发着一股清香。照壁与包公祠大门的门楼两边立着“”一对抱石鼓。它与正殿两旁的两只石狮子,都是象征着威严和权力的建筑,在古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这些建筑的,只有帝王将相、文武百官的王宫、官衙、府第门前才可以建有。跨过山门,踏着翠色笼烟、波光浮碧的水面上的青石板小道,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石砌的小桥,桥头左右分立两只石狮,左边的那只是雌狮,正以左脚逗着幼狮玩耍。右边的那只是雄狮,右脚下踏着一只绣球自娱自乐。你们大概都已注意到,这两只石狮通体早已失去莫昔日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