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曾几何时中国的士大夫们就已将陶渊明作为自己的精神堡垒,当他们厌倦了官场,当他们人生失意时总会想起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疏淡潇洒的隐者,总会为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的铮铮铁骨而动容,总会在梦中期待着与那座桃源相约……然而又有多少人试着透过他的隐逸之欢、田园之乐、为官之坚,去舒展心灵,去抚摸那颗沉郁的心,去慰藉他无奈的伤痛。所以针对在教学中的这一薄弱环节,我想在自己的课堂中加入一个讨论:试看陶渊明的人生悲凉。目的是还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解读,让他们能多角度思考,全面认识陶渊明这一形象,从而从深层次理解陶渊明的人生特点。师:大家看题目是什么意思?生:(七嘴八舌)就是归去的意思。辞是一种文体,来、兮是语气助词。师:对,辞是一种诗体,富有抒情和浪漫气息。“兮”是辞这种文体的独特助词。师:(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下面请大家齐读学习目标。生:(齐读)1、理清文章思路。2、体会文章意境。3、理解作者的人生追求。师:现在请大家跟随老师的诵读,回到1600年前的东晋时代,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现在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陶渊明为什么归去?归去之后过着怎样的生活?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请大家划出表现陶渊明归去原因的句子,表现他归去后生活情趣的句子,表现归去后人生思考的句子。(学生默读思考)师:陶渊明为什么归去?请从第一段找出答案。(板书:归去)生4:首先是因为“田园将芜”,然后是因为“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这些都是他要归去的原因。师:结合具体句子回答原因,方法很好。师:第一段中哪几个字最能揭示他归去的原因?生5:“心为形役”!师:为什么?生5:因为他不想因为做官而劳累!自己还是想过田园生活的!师:因为做官对他来说是什么?生5:一种身心的劳累!师:“心为形役”,很准确!师:同学们知道他辞官归隐的直接原因吗?生:(七嘴八舌)好像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师:谁能具体讲讲这个故事?生6:他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上级来检查工作,手下人说应该“束带见之”,要穿戴庄重去见上级。他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不愿为填饱肚子丧失人格,就辞官归去。师:第一段写的是他——辞官归去的原因,咱们写做“归去之因”!(板书:之因)师:他归去后的生活怎样呢?从第二、三段来看。一个字,怎么说?生8:闲!师:闲逸的情致!如果说第一段写的是归去之因,那么第二段和第三段写的就是——生:(纷纷的)归去之情。师:第二段写的是在哪里的归去之情?生9:回去之时!师:只是写归途上的吗?生9:还有回家后的情!师:第三段呢?生10:田园游玩的快乐!师:就是出游的快乐!师:第二段和第三段写归去后的生活情感,我们写做“归去之情”至于是什么情,一会儿!再具体研讨。(板书:之情)师:归去后又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思考呢?内容在第四段。生11:(插话)人生感悟!师:对,就是归去的“感悟”,我们写做归去“之悟”。也留在一会儿探讨。(板书:之悟)师:陶渊明归去后的日子确实轻松、快乐,大家看第二段和第三段。下面让我们进行小组合作,请左面纵排的同学从第二段中选择句子,右面纵排的同学从第三段中选择句子,按照我们分好的小组——1、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或几个辞句,将辞句内容设想成一幅画面。2、用形象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画面,展现陶渊明的某种生活情趣,写下来。时间限定在三分钟,看哪些小组的1合作效率最高,开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创作,场面气氛热烈。)师:同学们,可以了吗?生:(齐)不可以!师:那再给大家点时间!师:同学们讨论得这么热烈,我不忍心的打扰大家!但时间已经超时了。师:咱们刚才体会到意境的美。现在请富有情感的诵读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进行描述哪一组先开始?生12:“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我有时驾着巾车,有时划着小舟。站在船上引颈遥望,船儿轻轻摇摆,小风吹来,我的衣襟也随风飘扬,风吹松涛听天籁,舞动风铃美和谐。我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愉快。师:很有创意!生1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在秋天凉爽的风中,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