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凤山▏中国“辛德勒”,以色列人眼中的“上帝”文/老x以色列驻华大使曾说:'他为犹太人的黑夜点亮了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提到他称赞:'在他的面前,我看到人性的光辉,从而感到自身的渺小。'以色列前总统沙龙更是尊敬道:'对我们民族而言,他不是英雄,不是天使,他就是上帝。'一何凤山出身贫寒,幼时父亲早亡,他在长沙雅礼大学毕业后,1929年政府公费留学德国明兴(慕尼黑)大学深造,1932年获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何凤山受过基督新教组织的帮助,由此成为一名低调的基督徒。1935年何凤山步入外交界并随土耳其公使贺耀组任二等秘书。1937年,何凤山到奥地利任一等秘书。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奥地利大使馆被降级为维也纳领事馆,何凤山成为了总领事。早在1935年纽伦堡的《犹太公民法案》规定:一,禁止德国人与犹太人通婚;二,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三,限定犹太人1小时购物时间,不许他们进入娱乐场所。何凤山在奥地利任职的两年多时间,正值纳粹德国掀起反犹高潮,不少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遭受非人的虐待甚至被屠杀。1938年11月9日,德国各地的冲锋队烧毁了191座犹太会堂,彻底摧毁7500家犹太商店。犹太社区满地都是碎玻璃,这夜被称为“水晶之夜”。事件中发生了680起受害者自杀事件,三万多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犹太人避免被抓只有离开欧洲,但要想逃离就必须获得外国签证,于是成千上万犹太人奔走各国使馆申请签证,当时一张签证就可拯救一条生命,被称为“生命签证”,可僧多粥少仅奥地利一国就有18.5万名犹太人。二随着纳粹迫害活动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犹太人感到逃离德国的必要性。当时中国上海是自由港,前往上海并不需要签证。同时,上海也正在经历淞沪会战抗击日本人侵略,战况惨烈的上海其实并不是一个理想的中转站。然而,1938年7月6日在法国埃维昂莱班召开的国际难民会议上,与会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和新西兰等32国均拒绝接受犹太移民。最典型的就是'圣路易斯'号邮轮悲剧。1939年5月,900名犹太难民,被纳粹德国送到古巴,古巴拒绝接收,停靠在迈阿密登陆又被美国拒绝,最终只好返回欧洲,其中超过600人全部死在集中营内。这种情况下,中国几乎成为犹太人唯一的“诺亚方舟”。何凤山在日记中曾写道“街头每天都在上演残杀悲剧,哪怕是在奥地利社会地位极高的犹太人,最终也难逃这样的厄运。”看到犹太人遭受的悲剧,何凤山不禁想起了在祖国受难的同胞,他很能理解犹太人的危急处境,对生命的同情和作为人的良知,再加上对西方冷漠的愤慨,让何凤山觉得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观了!何凤山签发的签证犹太人在中国领事馆外签证只是外交官手下的一个小小印戳,但却意味着“生存或是死亡”。艾立克.哥特斯塔伯,一位17岁的犹太少年,他在连跑了50多家领事馆后,每次都是失望而归。直到1938年7月20日,在几乎绝望的时候,他走进了中国总领馆,但这一次的努力却改变了几乎是一个家族的命运。何凤山为他和他的家人一下办妥了20份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由此成功逃离了维也纳。消息传开后,中国总领事馆门前立刻排起了长龙,许多求助无门的犹太人都来到这里,以求获得前往上海的“生命签证”,而何凤山大都如其所愿,帮助他们逃离欧洲,去上海或者转道其他地方。有不少犹太人夜间来访,何凤山随时准备接待,从不怠慢。这样的举动很快惹怒了纳粹。手持签证进入上海的犹太难民国民政府和纳粹德国关系密切(蒋纬国留学德国、南京政府当时也聘有德国军事顾问),何凤山顶头上司中国驻德大使陈杰得到国内指示,为了维持同德国的“友好关系”,坚决反对何凤山给犹太人发放签证,但何凤山并未屈服。陈杰便以“非法出卖签证”的事由对何凤山展开调查,但结果却一无所获,悻悻而归。当时德国开始横扫欧洲战场,无力将多余注意力放在维也纳,何凤山便抓紧时间,签发了大量签证。纳粹当局终于出手,以总领事馆原属于犹太人房产为由,将总领事馆没收。何凤山表示强烈抗议,并致电国民政府,岂料国民政府只回了一句话:'尊重当地法律,勿起争执。'何凤山又向政府申请资金,要求另租房屋,却遭到了拒绝。何凤山只能自掏腰包在约翰内斯巷22号租下一套小公寓,把总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