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遵化市第三中学何凤仪【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品读歌词中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复颂读感受黄河雄壮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的伟大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学习难点】: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拓展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学生:寻找《黄河大合唱》影视听资料,搜集有关黄河相关的资料【教学设想】:《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教学储备】1、背景资料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由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快传遍了整个中国。作品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黄河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8个乐章组成,每章开头均配有音乐朗诵。《黄河大合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2、题目解读《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在《黄河船夫曲》中作者写道:“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冲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决心要以它为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学习过程: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狂lán()屏zhàng()bǔ()育体pò()澎湃()山diān()浊()流摇篮()一xiè()万丈宛()转bì()膀你觉得还有那些字需要掌握请写出来2、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理解下列词语哺育:喂养,通过教育培养。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浩浩荡荡:原指水势浩大,漫无边际。也指声势浩大。3、搜集有关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光化人,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作品有实际《五月花》4、搜集有关黄河的诗句、传说、地理知识等资料地理知识: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她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注入渤海,总长五千四百六十公里。有关黄河的谚语:不到黄河心不死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有关黄河的著名古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的伟大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2分钟)记得高枫在《大中国》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