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当先行,,工作辟新径辟径俺大队团的工作,自1979年以来一直处于无班子、无制度、无活动的瘫痪状态。去年初,经过整顿建立了新的团支部。我们为了适应生产责任制的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带领团员、青年开展了“一校、两队、四包”活动,摸索出一条农村团支部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作用的新路子。不怪青年“邪”开始,我们有干好工作的决心,但对于如何开创新局面心中无数。于是,我们东找西找,找到了一篇理论文章,通知团员青年来学习。青年们闲散惯了,又听说要学“文章”,都懒得动弹。有那好奇的来一看是“空城记”,就“哧”的一笑跑了。这天晚上熬了半宿,会也没开起来。第二天、第三天晚上还是这样。第四天晚上,我们下决心开不起会来不睡觉。这一回连劝带哄,全村一百零一个青年总算叫来了四十几个,但青年们却把会场当成了耍场,有的说,有的笑,不说不笑的就睡觉。文章念完了,人也跑得差不多了。怎么办。难道刚刚建立的团支部就这样再瘫痪下去。团支部一班人不甘心,接连几晚上凑到一起,三喳咕两喳咕,得出个结论:不能怪本大队青年“邪”,而是我们的工作不合青年的意,没赢得青年的心。不知不觉被“左”的那套老模式把我们给“套”住了。要开创团的工作的新局面,不仅要有热情,而且要以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去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团的活动内容和方法。农村团的工作到底怎样改革和创新。从理论上大家说不上个甲乙丙丁,但认准了一条,就是应根据本大队的实际,围绕党组织最着急、青年最热心、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方面来组织团的活动。大家集思广益,认为我们团支部的工作应从四个方面着手:(1)党支部已确定了在1986年实现人均分配一千元、棉花亩产二百斤的翻两番的规划,而当前社员科学种田的水平还很不适应。如社员马付水在棉花现蕾时,还每亩地施上二十多斤尿素,结果棉花棵长了一人多高,亩产不到三十斤。团支部应该帮助团员、青年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为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作出贡献。(2)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后,有少数社员因底子第1页共4页薄、劳力少,种好责任田有困难,我们应当帮助他们种好责任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3)实行责任制后,对“四属、五保户”的照顾一时还不够妥善,团支部应该主动把这副担子挑起来。(4)部分青年存在两眼只盯着钱,不顾集体、国家利益的思想倾向。去年大队竖电线杆,规定挖一个坑给两块钱,没人干。有的青年和大队讲价,要求一个坑三块钱。这些情况说明,团组织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实践中找到新的教育形式和方法,才能把青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改革见功效通过分析现状,我们不仅找到了农村团组织发挥作用的用武之地,而且认识和把握了改革团的活动内容的着眼点——在向青年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的同时,组织青年向科学领域进军,培养一支科学种田的队伍。包产到户后,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员的切身利益。广大团员青年,越来越渴望掌握农业技术,团支部应青年所急、责任制所需,成立了农技业校。通过考试,招收了三十二名学员,聘请了两名懂生产技术的民师。根据农村实际,业校每周学习两个晚上。有些关键课程,我们还与县农业局、公社农技站联系,聘请他们的技术员来上课。自1982年春天开办业校以来,已结合农时学习了《科学施基肥》、《种子处理》、《合理密植》等八门课程。每当业校开课时,除三十二名正式学员学习外,一些不在册的青年也自动到业校旁听,每堂课都有五六十人参加。为了保证学习质量,我们建立了考核制度。每学完一课,我们就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对学员进行考核。每次考试均及格者,年终由团支部发给合格证书,成绩优秀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技业校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结合生产实践指导教学,我们在学员中挑选了八名学习成绩较好的青年,建立了科研队,让他们在自己的责任田里,选出一亩地作为实验基地,既承担上级下达的科研项目,又为教学提供有关数据、第2页共4页样板,给大田生产带头引路。去年科研队进行营养钵育苗试验时,一面动手搞、一面向社员群众进行宣传,社员们听着在理,一下子搞了五百多亩,结果当年全大队的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