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企图去了解孩子的体验,他们会感到有股支持的力量,知道我们在他们的身旁。如果我们不去批评他们,不轻视他们的情绪,不尝试转移他们的意向,孩子就会让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有怎样的感觉,提供自己的意见,他们的动机变得较单纯,也就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的小孩渐渐相信我们,然后当爆发冲突时,我们有共同的立场一起解决问题。他们甚至可能会和我们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说实在的,有那么一天他们会愿意听我们的意见!我对同理心这个概念的解说听来似乎很简单,但事实上它真的如此。同理心就是将自己设身处地在孩子的身上并加以反应。所谓知易行难,不要以为同理心的概念简单,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在以下这几页,你会读到关于情绪辅导的五个步骤,父母一般在与孩子的关系中使用它们来建立同理心,以提高他们的情绪智力。如在第一章所述,这些步骤包括:(1)察觉到孩子的情绪。(2)认识到情绪是亲近或教导的一个机会。(3)具备同理心去倾听并肯定孩子的感受。(4)口头上将情绪描述。(5)设规范并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我也附加了一些额外有关情绪辅导的策略,同时对于不适合实施情绪辅导的家庭状况亦加以描写。除此之外,下面包括了两项自我的测验——一个评估你对情绪的察觉度,另一个则测试你情绪辅导的技巧。步骤一:察觉情绪我们的研究发现要父母感受到孩子的感情,他们必须先能在自己身上,然后再在小孩身上察觉情绪。但是“情绪的察觉”到底表示什么呢?它是否意谓“敞怀坦白”放松戒心?公开不久前你掩饰自己的那部分?假如如此,天生保守或自制的父亲可能怀疑他们自初中时一直向往达到的那种又酷又男子气的形象到底会变成怎样?他们是否看完迪斯尼的电影就要泪流成河,是否在足球赛后跟他的老爸相拥?那些在压力下仍努力地表现出耐心与仁慈的母亲可能也会忧虑。当你专注在怨恨或忿怒的情绪时会怎样?你是否要对小30孩不断地唠叨、埋怨和发怒?你会否失去他们对你的爱与忠诚?事实上,我们的研究显示人是可以有情绪上的察觉——因此对于情绪辅导就有了充分的准备——却没有过分情绪的表现,也没有“失控”的感觉。情绪的察觉仅仅表示你察知自己感到一种情绪时你可以有所识别,而你对于其他人产生的情绪也是敏感的。·性别如何影响情绪的察觉一个人对慰藉表达的情绪有部分是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交叉文化的研究证明,譬如,意大利人或拉丁美洲的人一般在表面上都比较热情;而日本人或北欧的人则比较羞怯和自制的。然而,如此的文化差别并不会影响一个人感受的能力。那些对情爱、忿怒或悲伤之表达不明显的人,并不代表他们内心没有这样的体验,也不代表他们无能力去洞悉及回应别人这样的情绪。理所当然地,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有能力去感应孩子的情感。美国的男性生长在一个不鼓励他们表现情绪的文化里。虽然普遍的神话都将男性塑成冷酷粗暴的角色,忽视他们伴侣或孩子的情感,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却另有一番说法。在我们及其他研究所的实验室内进行的研究发现尽管男女表达情绪的方式有别,但他们经历的感受相去不远。为了要找出一种性别是否比另一种较具同理心,我和同事将夫妻讨论有关婚姻的冲突做了录像记录。然后我们请每位伴侣重温他们的带子并凭着记忆,告诉我们对话当时他们的感觉。为了记录他们的反应,我们使用一个有刻度的转盘,情绪状况的评估是由负到正。譬如,当他们看到一段记得当时的感觉是悲哀或忿怒的,他们就将转盘扭向“负的”;而当他们看到使他们高兴的段落,他们就扭向“正的”。然后,我们再将带子重放一遍,请他们对于配偶在相同的对话中所有的感觉作评估。将两组的评估比较,我们能够知道每位伴侣察觉对方的情绪经历的准确度。出乎意料地我们发现丈夫洞悉配偶的跟妻子是同样的熟练。当我们邀请第三者来看这些带子并作评估,我们发现男性或女性的外人对于探究别人情绪的反应也同样的熟练。此外,我们发现那些最能够准确地接收别人情绪的人,他们产生的生理反应酷似他们所观察的人的反应。即是说,当带子内的对象由于忿怒而心跳加速,最具有同理心的观察者会体验到相似的心跳加速。至于观察者是男或女并不重要;能接收别人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