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灵芝主任治疗肾性蛋白尿经验体会关键词:蛋白尿何灵芝经验体会蛋白尿是肾脏疾病临床常见表现之一,尿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mg),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而肾小球滤过膜具有机械和电荷屏障的作用,使相对分子量较小但带有负电荷的物质不能滤出肾小囊,一旦滤过膜破损,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将透过滤过膜蛋形成蛋白尿。蛋白尿不仅是肾脏损伤的重要标志之一[1],还是肾脏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何灵芝主任1986年毕业于浙江省中医药大学,师承国家级名中医李学铭。现任浙江省中医院肾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二十余年。对各种急性、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治疗IgA肾病、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高血压肾病,糖尿病肾病以及顽固性尿路感染等,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厅局级课题三项,参与省部级和厅局级课题五项。笔者师从其门下,受益颇深,现在秦琬玲教授治疗心痛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蛋白尿为西方医学的专业名词,因为蛋白尿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尿中有泡沫,中医将其归为“尿浊”“腰痛”“精气下泄”或“虚劳”等范畴。其产生的原因中医总体来说为体内精微物质的外泄,具体原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1蛋白尿的发生与人体的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精微物质外泄有关。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体生命之本源是精,而气则可维持人体生命。精气在体内的生成、转运及传化过程,涉及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腑,其中任何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导致精微物质代谢过程紊乱、功能异常,精微物质外泄,产生蛋白尿。如肺主宣降,肺功能失调肺失宣散及封藏,则精微不布及气化失司,精微物质下流,形成蛋白尿。脾主运化,若脾失健运,导致精微物质的传输功能失调不能将精微上输于肺而下走膀胱,产生蛋白尿。肾主封藏,若肾脏功能失调,开阖失司,精微外泄而形成蛋白尿。1.2风、湿、瘀等是蛋白尿的产生和诱发重要因素。风为阳邪,易袭阳为,风为百病之长。《伤寒杂病论》中曾提到:“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其阐述了风邪可影响肾脏功能。风邪如袭表致太阳气化不利最后可累及肾;风邪如循经入里伤及肾脏,肾脏功能失调不能固藏精微,随即产生蛋白尿。湿邪可分为内湿和外湿。而蛋白尿的形成,主要与内湿关系密切。人体内水液的运行失司,水湿停聚,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精微下泄导致蛋白尿形成。瘀是指因血液运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瘀结停滞一种病理状态。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久病易虚成瘀,形成恶性循环,致蛋白尿迁延难愈。综上所述,中医学认为精微外泄不仅与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关系密切,风、湿、瘀等因素的作用也与蛋白尿的形成、诱发和加重有关。2.治法与方药何主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总结了一些治疗蛋白尿的方法,根据中医蛋白尿产生的病因病机,在针对不同脏腑功能失调治疗的基础方上加用祛风药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衰患者蛋白尿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如肺脏功能失调多用玉屏风散加减,脾脏多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肾脏功能失调多用肾气丸加减,同时配合祛风药如防风、羌活、独活、蝉衣、钻地风、青风藤、海风藤等使用,治疗蛋白尿效果甚佳。其中青风藤配合海风藤降蛋白尿效果显著,但青风藤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青风藤可从12g逐渐加量至30g,身材较高大者可加至35g,海风藤可使用至20g。利湿药多选用茯苓、泽泻、车前子、大腹皮等,活血药多选用僵蚕、天虫、桃仁、红花、牛膝、川芎等药物。3.病案举例唐某某,女,25岁,于2011年4月5日初诊。病人患慢性肾炎一年余,曾予以雅施达降蛋白尿,尿常规示尿蛋白(++~+++),肾小管功能类β2-微球蛋白3826.6ug/L,生化类、血常规均正常。症见苔薄白,脉沉细。平素易感冒,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时腹满,尿泡沫增多,舌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因患者尿蛋白经过一年治疗未见好转,故建议患者予以激素治疗,患者拒绝,要求中医药治疗。四诊合参,何灵芝主任辩证为肺脾气虚证,予以补肺健脾,祛风。处方:黄芪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