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时一、揭示课题。(1)中国的节气中说,从冬至起每九天就是一个九,要有九个九,即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基本结束。其中三九是最寒冷的时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2)出示图片,板书课题。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②雾凇:就是雾(水)气升腾到枝干、电线上所凝结成的冰晶,俗称“树挂”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看着一幅幅画,你能脑海里蹦出了哪些词语来赞赞雾凇奇观?(积累:玉洁冰清、晶莹剔透、蔚为壮观、银装素裹……)今天我们不仅要随课文去遥远的东北吉林观赏神奇的雾凇,还要学习这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二、初读课文。1、范读讨论。范读(老师或利用光盘)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①轻读课文,读准字音;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③读通全文,自然段之间有停顿。1、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蒸词语:笼罩凝结模糊(mo/mu)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mo/mei)琼枝玉树指读长句:“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理解“饱和”、“过于饱和”】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自读课文第一段,作者把吉林雾凇称作了什么?(奇观)观:(1)看;(2)景象或样子;(3)对事物的看法或认识。这里“观”应该选什么?选(2),奇特的景象。2、启发思考:其实,在我国的其它地方,有时候也能看到雾凇,那么,为什么只有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才称得上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这里的雾凇,“奇”在哪里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描写雾凇的词语或短句,想一想吉林的雾凇“奇”在哪里?3、把画出的词句自己读读,再想想:雾凇“奇”在哪里?读后交流。出示句子: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交流:美丽动人自由读。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板书:美丽动人)你从哪些词语看出雾凇的美丽?(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理解:洁白晶莹】课文中还有两个词语也能体现了雾凇的洁白晶莹、美丽动人。(出示,读:银松雪柳、琼枝玉树)【理解:琼枝玉树】指名读。齐读好词语——读好句子——读好第一自然段——背诵第一自然段四、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下节课再学习。五、教学生字雾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2词语复习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观察第一行词语:都是描写天气寒冷的是啊,隆冬时节,东北的吉林市,却有着一道迷人的风景线。(手指第二行,看那里的雾凇。。)观察第二、三行词语:都是描写雾凇的美丽3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难怪作者要说“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师板书:奇观出示句子: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4、“奇观”是什么意思?(奇特的景象)5、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自然段,打开书本齐读第一自然段,再来感受雾凇的美丽动人。(板书:美丽动人)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奇观是怎么形成的?轻声读读第二自然段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说。①交流,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指名读②形成雾凇奇观必须满足哪些条件?(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③理解:饱和,事物达到了最高限度。过于饱和: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④出示填空:雾凇的形成,不仅要(),而且要()。小节:这就是形成雾凇奇特的条件。齐读2、在三九严寒吉林为什么会有饱和的水汽?用“——”画出来。①交流,出示句子: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②读了这句话,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