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习作教学新视点——小学生习作学习力之初探江苏省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杨琪【摘要】黑格尔认为,伦理即解放。运用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攻克学生写作发展的难关。本文从作文素材,传递伦理取向的温度;课堂教学,把握伦理取向的厚度;教学评价,凸显伦理取向的高度三方面,将教育伦理与“六大解放”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关键词】六大解放伦理作文【正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积极提倡教育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黑格尔也认为,伦理即解放。他觉得,真正的教育,即解放人,使人获得自由的教育而不是虚假的教育,即表面上是改造、创造人,实则是根据“无教养的人头脑中想出的荒诞事物”来禁锢、扭曲人性。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自由能力,从而解放人。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努力为实现教育解放服务。所谓教学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依据教学内容展现出来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教学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合理且最大化地发挥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动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一、作文素材,传递伦理取向的温度作文素材的解放,需要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相关信息,纳入学生的写作素材。在解决“拿什么教”之后,教师心中应明确:“拿这个素材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始终明确用什么内容来回应“教什么”。课程资源对于作文素材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美术课中,信手涂鸦给人享受和快乐;音乐课上,美妙的乐曲给人的感动和震撼;体育课上,快乐的运动给人的激情和勇气,数学课上一个“圆”给人的遐想和思索等等,都是作文的素材,而这些都是学生作文最有力和鲜活的凭借。减少为寻找作文素材而带来的烦恼,从准备作文教材而绞尽脑汁的状况中解放出来。陶行知认为写作文“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是具体的,是真实的,作文就是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习作。小学生的生活,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课堂学习生活又是教育资源创生的过程。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鲜活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收”与“再生”,精彩的课堂细节,因缺少“放大”而致使教育资源的流失。且看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就仅仅用一张百元大钞,引导学生观、想、议后,现场指导学生写出一篇篇佳作。好的作文素材,是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提倡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产生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冲动感。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学习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课程资源整合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自由地流露学习情感。以学科课堂学习为题材,让学生写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写做过的事,写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教学及学科教学,利用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对于作文学习,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怕作文到想作文。学生在自然的作文中,展示鲜活的生命,为学生和谐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作文学习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二、课堂教学,把握伦理取向的厚度课堂教学,应创设作文情境,注重情境创设的完整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全方位的体验包括道德情感的体验。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是导演,更应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不仅带游客到达景点,还应带游客感知景点、体验美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情境呢?其一,点燃生活激情。将创设情境的内容和学生自我生活尽可能地叠加、拉近,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再看张赛琴老师作文教学的课堂,当她在从包里慢慢拿出一张崭新的一百元人民币时,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惊喜的叫声:“一百元钱!”再用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