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共同体的行动方案一、总体思路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选择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鼓励学生的参与。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最终实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提高课堂实效。二、研究内容: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下,发挥师生双方各自的优势,一起探讨品社课的目标和目标达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让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途径,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实效,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一)解决问题品社是小学中年级阶段的一门综合课程,涉及知识面很广,大部分学校教师无专业对口的教师,限于实际情况,也很少能配备专职品社教师,大部分的品社教学工作都由语数外等教师兼职,如何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课程本身呈现的知识的多样性和实用性,让孩子们真正学有所获,爱上这门课程,也解决非专业教师的困惑和弥补兼职品社教师时间精力的不足,提高课堂实效,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解决途径1、利用课本资源所呈现出的多版面的图片,文字,吸引学生初步的兴趣;用让学生参与收集资料、拟定学习目标、亲自走上讲台展示成果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用前后的成绩对比,对问题的分析表述的差异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信心。2、通过在分析目标时的参与引导发挥教师的优势,通过在学生讨论分组、协商任务时的参与发挥教师管理者的作用,通过参与学生讨论,展示,拓展教师的认知,提高教师对于品社课程的驾驭能力。(三)学生的分组标准1、以课题为分组依据,对同一课题感兴趣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2、组内成员选举产生组长,讨论明确每个成员的分工,底限是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完成一项任务,各司其职。3、对于成员人数过多或过少的,教师出面协调,以8人为基准。(四)合作的形式和目标1、合作的形式:将每一课题涉及的整体框架,具体知识点,分成四到五个部分,每个成员负责搜查其中一部分的资料,文字打印成稿,视频音频资料下载放入公共邮箱,资料搜查完成后,小组集中讨论,一名同学记录,整理,由一名同学制作成展示用的PPT文件,小组内演示,由一名同学写串词,最后一名同学上讲台演示。2、每一小组演示完毕,其余小组各派出一名成员代表本组成员给予建议和评价,教师总结,小组再进行完善,最后将资料复制存档。3、合作的目标:在整个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参与但不替代完成学习目标设置和达成,让每个小组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完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正公平、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的交流与合作,为同一目标而努力。三、行动步骤及时间安排1.学习行动研究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在分析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初步拟定行动的预期目标和实施方法。这一过程大概需要两周的时间。2.打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确定研究探讨的主题,每个主题要完成的学习目标。这一过程大概需要两周时间。3.出示研究课题,按课题进行分组,每个小组讨论分工,制定规则,选出组长。这个过程需要一周时间。4.各学习共同体利用课余收集的资料,讨论分享,选定方案,最后合成PPT课件。这个过程需要一个月的时间。5.各组依次在课堂展示分享成果,其他小组参与讨论,完善信息,形成作品,完成学习目标。这个过程需要两个半月的时间。6.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参与进行总结反思,形成初步的行动方案,并提供修改思路,为下一轮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