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语·爱育对话录问:孩子的心灵很容易受到污染或是伤害,您是怎么防范与治理的?答:一定要概括地说那就是一句话:精心呵护每一扇“心灵之窗”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两辆外形完全一样的车子放在类似的环境中,其中一辆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着的,另一辆则保持不动。结果是,打开的车辆三天内就被破坏无遗,而另一辆则完好无损。但是当实验人员也将它的窗户打破之后一天,其他的窗户也就都被打破了,并且内部的东西还被偷盗一空。这就是著名的“破窗户理论”。人的心里上也很容易产生类似的“破窗户效应”,学生尤其如此。学生还都还是孩子,她们的心灵如小溪,如垂柳,如彩虹,大多十分美好,同时也都很脆弱,极易受到伤害,也极易产生自暴自弃甚至“破罐子破摔”的“破窗户心理”。考试失败了,被人批评了,被人瞧不起了,等等,都会使她们的心灵之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心理软弱、意志缺乏锻炼的人往往如此。而一个人一旦产生了这种“破窗户心理”,其效应比汽车实验中的破窗户效应还要强烈。——做老师的,一定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心灵之窗。首先,要力保心灵之窗不受破损。我们一定要不断培养并且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一定要学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在这样的发现与表扬中使其优点生根开花,发扬光大;我们还要学会去为孩子创设各种成功因素,使其在不断的成功尝试中树立更加坚定的自信心,直至形成坚定的心理素质;我们还要在学生心灵的窗口,努力地创设一幅幅美丽的风景,让孩子幼小的、年轻的心灵,不断地爱到美丽的熏陶,不断产生动人的憧憬。其次,要不断地使心灵之窗加固。要有一定的“挫折教育”。现实世界不都是风景如画的美丽王国,无论是在家里、学校里、社会上,也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操场上,在班主任的课上还是在其他科任老师课上,甚至只是在某一门学科里,孩子们都不可能万事如意,一帆风顺。要让孩子学着承受一点挫折,要让他们在挫折到来之前就能有一些心理准备,要让她们懂得“只有半瓶水”与“还有半瓶水”的辩证关系。需要强调的是,“挫折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去受挫折,去吃苦受罪,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心理准备,是一种面对挫折的人生的坚定的态度。挫折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越挫越勇,而不是越挫越变得胆小慎微。如同温棚里的花草,为了她们有更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经常打开棚盖,让她们拥抱那美丽的太阳,接受那如火的沐浴,让她们试着接受大自然风雨的洗礼。有了这样的沐浴与洗礼,孩子心灵的窗口就会变得坚强而美丽。第三,要及时修补已经破碎的心灵之窗。孩子的心灵之窗一旦受到侵害而破碎,就要及时加以修补。这是更为现实的一项工作。修补破碎的心灵之窗最需要我们有火热的一颗爱心。孩子失败了,孩子犯错误了,这时她最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护。可以说,这个时候,孩子的心灵如同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是最容易迷失方向的时候。这个时候,无论来自何方任何一缕风,都可能改变孩子整个人生的航向。也许你一时会找不到一个很好的方法来修补这破碎的心灵之窗,但是,你若能像母亲那样,跟孩子一起悲伤,甚至一起痛哭,那么,孩子的伤口也将会在这悲伤与痛哭之中慢慢愈合,孩子的心灵之窗也就自然会得到及时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