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渔歌子教学设计VIP免费

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1页
1/6
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2页
2/6
渔歌子教学设计_第3页
3/6
四年级《渔歌子》教学设计夏县二小王秀珍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经典的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学生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也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诗歌凝练的语言、丰富的画面及深刻的内涵如何把握还不是很熟悉,所以通过本课,我们应加强对学生方法的掌握,以便今后的古诗词学习。三、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会写“箬、笠、蓑”。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词中的色彩美,欣赏词中的画面美,并从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3.了解作者生平资料,在角色体验与情境创设的应和中揣摩、领悟词人“不须归”的真正含义。4.通过欣赏经典诗词中所描绘的江南美景,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具有阅读和积累古诗词的愿望。四、教学重点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走进词人内心。五、教学难点1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理解“不须归”的真正含义。六、教学准备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七、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孩子们,今天上课前我们不背古诗,做一个游戏,好吗?注意听要求:看大屏幕上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比一比,谁记的词语最多?(课件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发现了吗?只要你注意力集中了,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会有更精彩的表现!一、回顾旧知,猜题导入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接触到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就是与诗齐名的——词,大家还记得哪一首吗?记忆真好!一起来背一次。《忆江南》2.关于词,你有哪些了解呢?谁来说说?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新词。【板书:渔歌子】看老师写课题。来,齐读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这个“子”在这里,不能读轻声,应该读三声。记住了吗?再一起读一次这首词的词牌,又是这首词的题目,就像“忆江南”样,它还能表现词的内容。那么,你来猜猜《渔歌子》是写什么的?4.说得很好。“渔歌子”又名“渔父”,意思是打鱼人或垂钓者唱的歌。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渔歌子》,走进张志和!二、扫清障碍,读出节奏1.【课件】(出示整首词)这就是《渔歌子》,谁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要注意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生读)2.【课件】(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0页,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仔仔细细读上两遍,第1遍读准字词,做到字正腔圆;第2遍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看图认读(箬笠、蓑衣)根据注释或插图来理解,记住它们的区别。3.字词大家都认识了,我相信再读这首词的时候一定会小手如林。诗词在古代是用来唱的,它具有很强的音乐感,所以,读得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它的节奏和韵味。【带停顿符号的课件】(1)抽2个学生来读(2)师生合作读2次: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我读上句,你们读下句,注意听老师的节奏(3)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来,在优美的音乐下,我们美美地齐读一次,注意节奏。三、想象色彩,读出画面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就连大书法家2颜真卿也这样夸他,说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快速圈画出来。(白鹭鳜鱼桃花流水……)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可见张志和的文学造诣是极深的。有几处景物还加上了颜色,找到了吗?标记起来。同学们,还有好几处景物...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渔歌子教学设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