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扶贫工作实践及路径优化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阶段,推进扶贫工作,实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是当下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湘西州是XX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其贫困程度之深、扶贫任务之重,使得如何做好当前扶贫工作,力争到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湘西州的重大民生工程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非常重视该地区的扶贫工作,从1984年将武陵山定为全国贫困片区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到20XX年将湘西州划为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重点扶持,湘西州在国家的重视和关怀下,其扶贫方式经历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取得一定扶贫成效。但由于历史、地域、民族等多种复杂因素,湘西州在实际推进扶贫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部分地方“年年扶年年穷”的局面。因此,认真剖析湘西州扶贫工作实践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探索湘西州扶贫工作路径,对加快湘西州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1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扶贫工作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湘西州一直将扶贫视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认真贯策落实国家和XX省的各项扶贫政策,极大地推动了湘西州扶贫方式的转变,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1.1湘西州扶贫方式在实践中转变。湘西州的扶贫方式随着国家扶贫战略的实施,也在不断发生转变,总体而言,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三个模式为主的扶贫实践方式。一是救济式扶贫。它是指政府向贫困对象输送基本生活物资,满足生活基本需求,其特征是缺啥送啥。这种方式虽然暂时缓解贫困群众眼前的困难,但不是长久之计。二是开发式扶贫。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经济发展层面展开了全国性反贫困行动,并制定和实施了大量扶贫政策,湘西州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是全面启动扶贫开发工作(1984-1993年)。1984年,湘西州贫困人口为156万,面对严峻的扶贫形势,湘西州把扶贫作为中心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向贫困宣战。第二阶段是实施扶贫攻坚(1994-2000年)。第1页共8页1994年,为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省委、省政府将湘西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第三阶段是推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2001-20XX年)。扶贫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点带面发展、由外向内深入的发展思路。三是精准式扶贫(20XX-20XX)。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湘西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此后该思想向全国辐射。在精准扶贫科学思想的指导下,湘西州治穷脱贫的希望正在逐步实现。1.2湘西州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湘西州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重要指示精神,突出产业扶贫助增收、教育扶贫拔穷根、基础建设补短板,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努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致富路,取得良好成效。三年来,全州共减少贫困人口43.09万,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0.08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648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为12%,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人民收入不断增加、教育条件逐渐改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是狠抓产业助增收。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让支柱产业覆盖所有贫困村;积极培育产业链,不断拓宽贫困群众致富增收渠道;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游,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实现就地就业。二是狠抓教育斩穷根。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湘西州把教育扶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实施15年免费教育,不让贫困户子女因贫困失学,从根源上打破“代际传递”;实施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等教育“四大工程”,极大地改变了贫困地区学校布局和办学条件。三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针对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实施“六到农家”,着力改造农村道路、水电、网络、住房、环境,并投入整合资金18.8亿元,用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1.3湘西州扶贫工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湘西州扶贫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省委的高度重视,为其制定了大量的扶贫政策强支撑,投入了大量的扶贫资金强振兴。但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湘西州扶贫工作面临扶贫资源均衡化、扶贫策略漫灌式、扶贫模式输血式、扶贫成效人均化的障碍,严重制约了湘西州脱贫工作的推进。(1)扶贫资源强调“普惠分配”湘西州以往的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