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低年级数学课本中的图形教学肥东县龙岗学区中心学校丁凤勤低年级数学课本真可谓图文并茂,图形大多数是实物图。这样的编排是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征,增强了课本的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这一宝贵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艺术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一、信息技术强化“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低年级段确定图形的认识了有如下具体的目标:(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我们知道小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主要是要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认识新知识。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结合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这些内容,我们想让处在这一学段认知水平的学生认知这部分内容是有一些难度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实际事物中清晰的抽象出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我们列举出了具有三角形特征的物体,如“红领巾、三角形小旗、道路警示牌”等,通过课件展示出这些实物,然后从实物上动态抽象出三角形的形状,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数学知识。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再如:在教学“认识长方体”这一课时,对于12条棱长度的特点,部分学生不很理解,建立不起空间概念.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课件的鲜艳色彩,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所以在观察长方体的棱的长度时,课件先显示一长方体的框架图,再把它的三组棱逐个闪动,最后把三组棱同时闪动出来,让学生自己总结(根据12条棱的长度不同,分成三组,每组有四条)。这样通过直观动态的画面,渲染了气氛,优化了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对“棱”这一概念有了充分的认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教者要提高自己的美术素质然而,信息技术并不是适用于每节课,甚至有些落后地方还不能普遍运用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美术素质。我们常说数学源自生活,它和生活密不可分,而我们低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汉字少、结构简单,要给学生直观形象感,我们教师有时也可以将生活中的实物搬到课堂上来,比如苹果、香蕉等这个很方便,直接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的一些数学知识,但有些事物,比如电视机、电风扇等实物一一搬到课堂上来也不切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美术素质要能联系生活实际,画出这些实物的美术图来。从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另外注重图形中的趣味性,深入挖掘途中美的因素,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培养思维品质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以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要求摆的△比○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的结果,到台上展示,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