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心,提高阅读、品味、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重点难点:1.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2.感悟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读课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父亲立志编写史书的影响,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同时对提出的“为什么发愤?怎样发愤”等问题有了初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二、精读课文,感受发愤。(一)感知司马迁的“所受耻辱”1、轻轻打开课文,想一想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快速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最能反映这个问题的一句话:“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对这一句,你能提出什么学习问题吗?“想”:为什么想?想什么?受到什么耻辱?对,读书就要学会多问几个什么?耻辱:(声誉或人格上受伤害)2、司马迁究竟受到了什么耻辱?(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A、这里的“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出示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酷刑”。识记“酷刑”:从字面上理解,酷刑是什么意思呢?(酷:残酷,刑,刑罚。拆词法,这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刑罚是酷刑?(真正的酷刑会让人的身体和心灵都受到摧残)。3、盛怒的汉武帝会对司马迁采用什么酷刑呢?师出示简介:司马迁受的是当时一种极为残忍的刑罚——腐刑,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再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男子汉了。(可能有同学会发笑)有同学在笑他,是的,当时那些在朝的官员就在背后嘲笑他,有人甚至蔑视他,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这样的叙述出示:“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4、一读:正如文章哪句话所说(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二读:在往后的岁月中,必须面对世人无情的嘲笑和讥讽。所以他——,所以他想——,所以他要——板书:了此残生理解读词:理解“悲愤交加”:司马迁悲愤交加,他悲的是什么?他愤的是什么?几次,说明他死的念头不只一次。几次想以头撞墙,了此残生。有人想把“残生”改成“一生”,你的观点呢?(残生:余下的不完整的生命)三读:再读这三个词,这十二字,“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你感受到了什么?(不想活;前方一片黑暗,你来读,让我也感受一下。)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司马迁心中的那份痛。(二)感悟司马迁的“人生追想”1、司马迁,他痛不欲生,在生与死之间艰难地彷徨着,他会何去何从呢?司马迁最终选择了什么?用文中一个字说。声音大一些。(活下去)再大一些!(活)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读得坚决果敢)2、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司马迁选择了“活”,活着,难道就这么难吗?遭受酷刑的司马迁,活下去,就意味着;活下去,就意味着;(要遭受别人的白眼,要遭受别人的耻笑)但他为什么还要活下去,还一定要完成史书呢?3、再次自读文章的重点段落,二三自然段。友情提醒:会读书的不仅读,还会做记号,这就是读书做笔记的学问。★牢记父亲的嘱托(包括: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板书:牢记嘱托)(1)父亲为什么泪流满面?(即将离开亲人,最重要是自己的心愿未能完成)父亲临终前讲了什么,使司马迁不能忘记?(2)创设情境引导读好父亲的临终嘱托:这是一个泪流满面的老人临终的遗言;这是一个用枯瘦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