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少教多学”察尔森小学魏熙瑞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而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完善起来的传统的教学常规,又无法规范语文教学各个层面的操作问题。如何规范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以达到学科教学的均衡与和谐,正是当前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研究课题。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施,对传统的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而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即使认识到位了,实践也不能很快地跟进。深入语文课堂,我们仍会感觉到如今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还存在一些有悖新课改精神的封闭僵化的现象:教师提问多,学生质疑少;内容理解多,语言揣摩少;教辅用书多,工具用书少;表演作秀多,务实创新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与新课改不相吻合的诸多问题,折射出教师们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习惯的陈旧与落伍,需要改变。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教师观念的提升。那么,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如何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处理好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呢?一、“用教材教”的多一些,“教教材”的少一些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种形式,它提供的是文化的素材、教学的范例、对话的话题。作为素材和范例,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认知,促进思维发展,实现意义建构的载体。作为话题,它是师生进行对话和交往,实现情感沟通和人格建构的中介。因此,教学不是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用教材教,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创造性的使用。从教学论角度讲,“教教材”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教学内容,把理解和掌握教材当成教学目标;“用教材教”旨在把教材(课文)当成生成教学内容的例子和凭借。拓展、延伸、超越、创新教材才是教学的终极目的。反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徘徊、滞留在教教材的层面,不能也不会运用教材这个范例来进行教学。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一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理念错误。这其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原本就不知道教材中的课文仅是个凭借、载体,旨在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学得知识,习得技能,让学生“课内得法,课外受益”。另一种情况是教师错误认为用教材教就是要对文本进行“拓展”,对教材进行“迁移”。于是在他们的课堂上,很快将课文的教学结束,然后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进行读写(说)结合。这种淡化文本、游离文本的“拓展”、“迁移”注定只能成为空中楼阁,至于文本的意蕴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二是教师虽然从思想上理念上知道不能拘囿于教材范畴死教教材,但限于自身能力,不知怎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辩证地处理教教材和用教材教之间的关系,充分运用教材这个例子,把它教好、教到点子上。对例子的拓展、延伸和超越、批判要基于例子,不能盲目为了追赶所谓的潮流,那样只会本末倒置。二、灵活发挥多一些,预设布控少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课堂绝不是“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一潭,而是犹如驰骋千军万马的战场,瞬息万变,既不可预设,也无法布控。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教育机智”,能像电视台的优秀节目主持人那样,沉稳从容,临乱不慌,灵活应对各种“意外”情况。而不是预先设计一套严格的操作方案,精心布设一个个思维圈套和知识陷阱,让学生顺从地往里面钻与跳,万一出现几个“出格”的,便千方百计地进行循循善诱,请君入瓮。课堂是个流动变化的动态系统,教学方案只是一个框架而已,无论怎样优秀的教师,皆不可能精确地计算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究竟会有那些“节外生枝”出现,可见随机应变非常之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把握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他十分赞赏教师在课堂上牢牢把握动态生成的情况,使教学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人。他说:“这种境界只能是教师具备深刻的知识的结果。他的知识要如此深刻,以至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教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