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东周:BC770—BC256(秦灭东周)•春秋:BC770—BC476(周元王即位)•战国:BC475—BC221(秦灭六国)•皇帝制度的来历:•建立:初并天下后,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秦始皇从“三皇”中选取“皇”字,从“五帝”中选取“帝”字,合并成“皇帝”,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实质:神化皇权。•【典例1】秦王赢政在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皇帝”定为自己的尊号。他的真实意图在于•A.标榜自己的功德•B.追求制度创新•C.显示与众不同•D.强调君主的权威•【典例2】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实质说法正确的是•A.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建立“三皇五帝”那样的功业•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皇权至上:•秦始皇统治时期,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官员的选拔)。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控制,发给,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典例3】秦代凡是地方军队调动,五十人以上就必须以虎符为信。图中铜制虎符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虎颈至胯间写有:“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秦之郡名)”。阳陵虎符所隐含的秦朝历史信息包括:①皇权至上②书同文③民族关系④冶金铸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典例4】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D.国家大一统•皇帝独尊:•只有皇帝可以使用的字:朕、制、诏、玺。•【典例5】《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秦朝皇印为玉玺•B.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C.玉玺为皇帝独用•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典例6】随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生与加强,中国古代出现了避讳制度,即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秦朝初年改“正月”为“端月”•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下设诸卿,如廷尉、宗正,分别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中央官制的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然而,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决策)。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典例7】“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A.君主专制集权•B.君臣共理国政•C.君权兼并相权•D.君臣分工明确•【典例8】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典例9】《荀子·君道》写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B.设立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C.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D.设立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典例】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