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一)《眼和视觉》教学案例华工附中钟治春一、教学目标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三、案例描述“眼和视觉”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一部分内容。这节课我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眼球的构造和视觉的形成过程。上课铃响了,我让学生翻开课本,对照课本插图进行看图说话。一个学生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雷电,一个女孩走进了一间礼品店避雨。”“能够说得更具体一些吗?”我向学生提议。“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天上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地上狂风大作,有一个小女孩匆忙跑到了一家熊猫礼品店,躲避即将到来的大雨。”又一个学生进行了看图说话。哦,不错的想像力!“你是怎样知道电闪雷鸣的?”“因为图上画出了闪电、乌云。”很多学生开始活跃了。显然,他们已经慢慢地落入了我的“圈套”里了。“你又是怎样知道狂风大作的呢?”“因为图片中的树向一边倒。”“你们是如何知道的?”“通过用眼观察。”“小女孩又是如何知道有大雨即将到来?”“小女孩听到雷声,看到闪电,根据经验判断的。”“假如她不知道会有大雨即将到来,会有什么后果?”“她会淋到雨。”“她可能会生病。”我对他们的回答感到满意,便马上过渡到正题:“也就是说,我们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维持自身的生存。我们是如何看清物体,感知声音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眼和视觉。”由于课本上用的是眼睛与照相机对比,我觉得照相机复杂了一些,所以,我采用了物理中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实验,我觉得这个实验更直观。我将光具座摆放在讲台上,光具座上面放置着一块白板,在白板的前面我点燃了一根蜡烛,然后,我又在蜡烛与白板之间放置了一块凸透镜,这时,白板上有了蜡烛清晰的物像,我移动了一下蜡烛的位置,白板上清晰的物像消失,我又换了一块透镜,白板上又有了一个清晰的物像。我让一个学生摸着比较两块透镜,并要求这个学生将他的感觉大声告诉同学。这个学生告诉同学:“两块透镜的厚薄不同。”同学们又开始兴奋了。我趁势启发学生道:“我们的眼睛成像的原理与透镜成像的原理一样,你能参照课本中的插图、文字及讲台上面的模型,讲清楚视觉的形成过程吗?”学生开始看书了,大约过了3分钟,学生开始回答问题了。“我觉得角膜就好像透镜,因为它是透明的。”一个学生抢先回答,我从眼球的模型中取出了角膜。“不对,它太薄了,应该是晶状体,它有弹性,就像厚薄不同的透镜一样。”又一个学生回答,我又从模型中取出了晶状体。“还有玻璃体,它能让光线透过。”又有学生加入到了讨论的行列。我又从模型中拿出玻璃体向学生展示。……一个个问题在讨论中得到了解决。我看学生讨论的差不多了,想让学生归纳总结,便建议学生道。“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哪些结构是能够让光线透过的结构,哪些是能够调节厚薄的结构?物体在什么地方成像?在什么地方形成视觉?”一位女同学提出了问题:“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的眼球成像的原理与你刚才做的实验一样,那我们看到的应该是一个倒像,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我随即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坐在前面的一位男同学随口就说了一句:“你的大脑进行了调节。”这位男同学平时话多,但很多时候这些好似没有经过思考的话,就是一些问题的答案,所以我又很欣赏他思维的灵活。“你们说他的回答有道理吗?”我问其他学生。“不能证明,因为在我们的脑内看不到,”有一个平时成绩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