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制度主题1.(2015·广东汕头一模·39)(26分)分配问题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体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分配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包雅玮:《评析我国高级社与前苏联集体农庄之差异》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表2)表2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单位:万吨)年份产量收购收购量占产量(%)1958200005876.029.41959170006740.539.71960143505105.03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业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材料三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王振华《重塑英国:布莱尔与“第三条道路”》请回答:(1)材料一、二的分配方式存在什么共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相似背景。列举后来两国为改变这种状况所采取的措施。(10分)(2)概括材料三中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举措。结合史实分析其背景,并予以简要评价。(12分)(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分配制度的认识。(4分)【考点】“斯大林模式”;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分配制度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问题,据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和材料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可知国家从农民、农业领域拿走太多,据材料一“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和“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产量”可知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第二小问背景,回答需要考虑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据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外因方面资本主义强邻包围,国家安全受到威胁,内因方面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第三小问措施,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纠正农业集体化存在的弊端,而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国为解决农业集体化和人民公社化存在的弊端,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第一小问举措,据材料三“20世纪到福利制度黄金时期的70年代,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可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或实行福利制度);第二小问背景,回答原因需要思考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个方面,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原因方面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扩大社会消费,避免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提供了成功经验,现实原因方面可思考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政治方面民主政治发展,政府重视民众生活保障,经济方面50—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思想文化方面凯恩斯主义盛行;第三小问评价,回答评价问题需要一分为二,即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据材料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积极方面即使低收入阶层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有利于消费能力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据材料三“英国福利开支增长了2.7倍,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4%上升到29.4%,1983年,增至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38.2%”可知消极方面增加了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工工作积极性。(3)本小问属于规律性认识类试题,据材料一“(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一部分产品”和“使庄员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可知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制度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据材料一、二和三可知不同时期的分配制度能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