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粮食垄断”“禁止粮食贸易”“禁止保存或隐藏余粮”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之一,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答案:B2.列宁说:“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同农民的联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结合。”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实质”的是()A.废除实物配给制B.允许自由贸易C.实行固定的粮食税D.推行国家资本主义解析: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得到农民阶级对工人阶级政权的支持,故C项符合题意。答案:C3.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A.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B.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经济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解析: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等市场因素发展经济,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否定,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目的,C项不符合“改良主义”的基本内涵。答案:B4.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固定的粮食税B.由新经济政策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图1中的信息体现了余粮收集制的实施状况,图2中的信息反映了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的必要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图文材料中的信息不符。答案:A5.20世纪20年代,一位苏俄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A.十月革命胜利的重大影响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意义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作用D.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果解析:20世纪20年代,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从而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答案:C6.下图为1922~1925年苏联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对比图。这种变化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C.国内外战争的结束D.农业集体化程度的提高解析:自1921年开始,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答案:B7.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这主要是因为苏联()A.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B.迫切需要西方的援助C.对粮食需求量的增加D.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解析:苏联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尽快实现以重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8.(2012福建文综)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代1925~1927年1928~1932年1933~1937年年均粮食产量(万吨)752773607290A.地广人稀B.自然灾害频发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解析:从表格信息中可以看出,从1925年到1937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自1928年起,苏联逐步放弃新经济政策,建立集体农庄,牺牲农业以保证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由此导致苏联农业的衰微和粮食产量的下降,故选C项。A、B两项属于自然条件,D项在时间上不符。答案:C9.(2013课标全国文综Ⅰ)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商品、市场、货币等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涉及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变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