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知识梳理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中国服饰文化的特点: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2.近代中国男子服饰: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对中国服饰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3.近代中国女子服饰(1)女子服饰由宽松肥大向称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典范。(2)20世纪20年代后,人们吸收西方服饰的长处,对旗袍进行了改革与创新。4.现代中国的男女服饰(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被称作“干部服”的中山装成了流行时尚。(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发达,俗称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为四大菜系。2.19世纪40年代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3.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1)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2)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地区最早出现了西式住房,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3.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大城市出现了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2.婚姻风俗的变迁(1)在古代社会,婚姻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近代以后,青年男女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3)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3.丧葬礼俗的变迁(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2)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4.社会生活中其他风俗的变迁: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知识导学1.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西南北全国的统一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2.在中西文化交融中,西方饮食风俗传入中国,并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影响,但中国饮食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出现了中西饮食并行于中国的现象。3.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连接,可避风雨。4.重点了解近代以来婚姻风俗、丧葬礼俗和社会生活中其他风俗变迁的表现及社会习俗变迁的特点。疑难突破1.关于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和特点剖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国内、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要注意联系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世界形势。原因:①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②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政府也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③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特点: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②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然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2.关于中山装的形成及流行时期剖析:辛亥革命后,有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清王朝的决心。服饰上的变化是在长衫、马褂流行的同时,仁人志士、青年学生喜欢穿一种简便的西服,被称为“学生装”,能给人庄重、儒雅之感。孙中山先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