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学年高一历史第一次单元考试一、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1、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禅让制C、内服与外服的制度D、三省六部制2、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士→卿、大夫C、周王→诸侯→卿、大夫→士D、周王→士→诸侯→卿、大夫3.“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郡县制4、对西周宗法制的作用认识正确的是()①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巩固了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有利于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⑤保障了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5、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实行方国联盟B.实行内服和外服制度C.受宗法血缘影响D实行分封制.6.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7.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强化中央机构D.统一文8、“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宋太祖9、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主要是因为这一制度()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10、下列有关秦朝官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B、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C、按官职大小排列应是三公、九卿、郡守D、地方政权分为郡、府、县三级11.《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王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12.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13、下列哪一史实不是地方势力膨胀的表现()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藩镇割据D.外戚宦官专权1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兵力D.削弱地方势力15.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其主要作用是()A.保证京师的财政供应B.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C.为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筹措军粮D.防止人民反抗16、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是()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制的创立D、军机处的设置17.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ABCD()18.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清朝雍正帝时开始设置,由亲信组成②提高清王朝的行政效率③军国大事完全由军机处裁决④军机处的建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削弱相权是加强皇权的手段,下列不能起到削弱相权作用的是:()A.汉朝设立“中朝”机构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C.元代设中书省D.明代废除丞相20.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皇权年代21.北宋统治者设立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主要是为了解决()A.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B.统治集团内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D.统治集团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22.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令(中书省的官员),为挫败北方游牧民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么做()A.交唐太宗裁定B.交门下省封驳审议C.交兵部出兵D.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