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单元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1977~1978年,中国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据此回答1~3题:1.其“徘徊”是指A.打倒了“四人帮”,但邓小平没有重新复出B.纠正了“左”的错误,但工作重心没有转移C.结束了“文革”,但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坚持“左”倾错误,干扰着前进的方向D.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但坚持“两个凡是”2.出现“徘徊”局面的原因有①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坚持“左”的错误②党的指导思想仍然没有改变③邓小平没有重新复出④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3.两个“凡是”观点的提出突出反映了A.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维护B.忽视客观规律坚持主观主义C.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盛行D.党内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据此回答4~6题: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历史转折,最根本的一点是A.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C.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决定拨乱反正,解决冤假错案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C.确立了实事求是指导方针D.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6.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主要表现在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④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据此回答7~11题: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进行的改革主要涉及①所有制形式②管理体制③流通体制④分配体制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③8.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以下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B.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C.改革方式是在农村和城市中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D.目的是解放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国民经济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A.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B.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开C.政企分开,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D.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10.下图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设立的4个经济特区示意图,指出②④两地的名称A.深圳、珠海B.珠海、汕头C.深圳、厦门D.珠海、厦门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对土地公有制性质的重大改革B.实现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C.适应了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D.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据此回答12~16题:12.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B.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D.市场经济体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品13.中共十二大的最大贡献是A.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方针B.决定扩大改革开放的程度和范围C.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D.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4.中共十三大将我国现阶段定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依据是A.物质文明不够发达B.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C.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D.存在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15.中共二大和中共十三大两次会议的最主要贡献是A.对当时社会发展阶段作出科学的论断B.及时总结了革命的经验与教训C.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和政策D.实现了党内政治、思想上的统一16.中共十五大的召开,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里程碑,最主要是指A.高度评价邓小平历史功绩B.明确指出文化教育的成败事关党的生死存亡C.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D.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符合海峡两岸人民利益。据此回答17~19题:17.“台湾问题”的产生,最主要的是由于A.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