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不归,落衡阳由江东到江西,由北向南衡阳城区最早的县治在江东,即古酃县遗址。这里处于酃湖边,耒水即将汇入湘江的末端转弯处。楚国的船队曾到达这里,2000多年前的城墙不久前还可见。不过后来的城区却转移到了湘江西岸。衡阳城区为什么会西移?郭建衡接受“湖湘地理”采访时分析,古酃县处在耒水冲积平原,北有耒水,东有酃湖,每逢发大水就被淹没,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后来分出古酃县的一部分和蒸阳县(公元25年承阳改名蒸阳)一部分,建立临蒸县,县治位于湘江西岸、石鼓书院附近,蒸水和湘江合流处。日后衡阳城就是在临蒸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的衡阳城有城墙,原先衡阳城基本上就是环城路包围的一带范围,背靠湘江,到石鼓书院已经是城北郊区了。直到清同治年间(1862-1875年),又在城墙外修外城,城区范围延伸到了南边的回雁峰前。此前1000余年,衡阳的城区一直没多大变化。到本世纪初,衡阳的城墙对城市扩张是一个障碍,于1925年开始拆除,到衡阳保卫战(1944年)前夕基本拆完。[GEOGRAPHY往事]早在宋代,衡阳的鱼苗就卖到了杭州因衡阳处于盆地,易于囤积雨水,这里遍布大小水塘,养鱼的传统因此而生。一个叫谢端葵的摩的师傅,是一个下岗工人,白天带孙子,晚上出来跑摩的赚钱。他告诉我衡阳像他这样的人还很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跟当地人说衡阳是湖南第二大城市,总要接到一句“人口第二,经济不怎么行”。一天晚上,谢师傅载我行驶在市区一条繁华大道上,说这里就是原先西湖所在的地方,被填掉了。西湖以盛开白莲花著名,是“衡阳八景”之一。因为修南华大学附一医院,起房子把湖填掉后,就在演武坪(据说是李闯王练兵的地方)挖了一个西湖。“那里解放前是块坪,草齐腰深,可以在上面打滚”,何恒宝回忆,解放后演武坪挖成了一口口水塘和菜园。哪怕在演武坪这样后来开发的地方,鱼也很出名。“(衡阳)地方大一点”,萧培就此分析。萧的意思是,衡阳处在盆地,又有湘江、蒸水、耒水交汇,水量富足,地面上便于形成水域。据萧研究,早在宋代,衡阳的鱼苗就卖到了杭州、湖北一带,“湖南以东,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衡阳的鱼苗”。历史上,衡阳也是湖南三大渔业产地之一。我们在衡阳吃早餐时吃到的鱼粉,非常美味可口,据说也与衡阳盛产鱼的历史悠久有关。[GEOGRAPHY考证]南岳衡山,落户湖南才1418年现有介绍衡山的文字中,常有说舜帝、夏禹、秦始皇到过衡山的。今本《南岳志》就记载:“(舜帝)五月南巡狩,至南岳衡山。”“禹治洪水,杀白马祭衡山。”都称帝王们到过的衡山就是现在的衡山。甚至还传说有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禹碑。据说郭沫若才破译出此碑中三个蝌蚪文,最近又传出找到了“禹王碑”母碑的下落。郭建衡经考证认为,史书记载古代帝王到衡山最早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说:“乃西南渡淮水,之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祠。”记述秦始皇过淮河,到了衡山,再沿长江到岳阳君山岛的湘妃祠。郭说,“这个衡山显然不是现在的衡山”,秦始皇从东北往西南巡游(之前他还去了山东的琅邪山),过了淮河,他不可能不经过任何地方就突降到湖南的衡山(如果有肯定会记载),然后再返回湖北和四川交界一带地方,沿着长江到湘妃祠,“这不符合逻辑”。事实上,隋唐以前,南岳衡山指的是安徽的霍山,又称天柱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禅。霍山在长江边的古安庆地区,今六安市境内,“这样秦始皇的路线就可以理解了”。旧本《南岳志》也明确记载,直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才“诏定衡山为南岳,而废霍山为名山”。从此,作为南岳的衡山才经皇帝封禅落户湖南,至今不过1418年。安徽霍山县为了纪念曾经的“古南岳”,还把县治所在叫衡山镇。五岳是古代帝王巡狩的神山,必须由他们封禅才能确立,“它要管一片天地,而不止这一片山”。隋文帝定衡山之前,五岳都在长江以北,然而“南方这么大一片土地,总得有个神来管着”,随着中国南方开发的加快,南岳衡山最终来到了湖南。[GEOGRAPHY手记]雁已落衡阳,名声已出衡阳一座山,一座城,一些与大雁的渊源。在7月25日晚回雁峰下那些烧烤的气味中,我认真感受着。向导说这些摊子影响景区的形象,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