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阅读《说虎》《智惩恶少》课前预习查阅相关作者介绍及背景材料,熟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重点文言句子。2、学习《说虎》中心论点的编排方法。3、懂得“用力而不用智”、“自用而不用人”的人必然失败的道理4、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5、在困难面前要善于运用智慧,善于借助外物的作用。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2、学习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难点1、学习《说虎》中心论点的编排方法。2、理解运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说理,即借虎喻人。教学评价1、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2、能疏通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中心。3、能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阅读,更好地理解各篇文章的内容与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到老虎,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和故事?学生举例。(成语如生龙活虎、龙腾虎跃、龙潭虎穴、虎虎生威、虎踞龙盘等。故事如狐假虎威、三人成虎、放虎归山、武松打虎等)学生讲述相关故事。老虎在人们心中是威严、荣耀的象征,勇猛而有力,被誉为“森林之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坐卧在虎皮上休息、穿着虎皮大衣。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今天,我们学习《说虎》,来共同探究其中的原因。二、自主学习1、了解“说”这种文学体裁“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它可以叙事,可以议论,都是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十分灵活,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2、刘基:字伯温,晚号犁眉公,明初文学家、政治家,博学,通天文、兵法。辅佐朱元璋创立明朝,谋划策略,建立制度,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代表作有《郁离子》。3、给加点字注音。啻倍chì爪牙zhǎo寝处之qǐn4、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指出这位同学是否有读错的字或停顿有误的句子,如有,请帮他指正。5、请同学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可以问老师、问同学。6、古今异义(1)则人之食于虎也(古义:吃今义:粮食,实物)(2)而人用物(古义:工具今义:事物)(3)何足怪哉(古义:值得今义:充足,足够)三、合作探究1、重点词语的意思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其他同学举手抢答,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讲解。2、疏通文意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先自己翻译课文,然后同桌之间互相翻译。3、课文将虎与人相比,有两个字最关键,是哪两个字?明确:最关键的两个字是“用智”,其它如“用物”、“用百”、“用人”都是用智的衍生物和必然结果。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编排中心论点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中心论点: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本文先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提出老虎力气比人大,人被虎吃掉不奇怪。接着分析矛盾,虎吃人的现象并不常见,而老虎的皮却经常出现在人的座位上,其原因是老虎用力、用爪牙,而人用智慧、用外物。最后得出结论,被老虎吃掉的人,是有智慧和外物而不用的人,进而提出人与人的关系(领导与人才的关系)。总结:提出论点的方法:提出问题——分析矛盾——得出结论5、使用《说虎》阐明的道理,解说《狼》《李寄》《童区寄传》的内容。讨论后明确:各篇中的主人公由“用智”衍生到“用物”等。如:屠户借助了草堆,用了刀等;区寄借助了强盗的刀、火,还充分利用了强盗的弱点(这是特殊的“用人”);李寄“怀剑将犬”,还用了米糍等。四、点拨归纳同学们,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后,师总结:我们在做事的时候,不能只凭力量蛮干,要善于运用智慧,善于借助外界条件,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五、布置作业1、请你替老虎捉刀,写一篇耳目一新的反思文章。(1)“我”是谁?(2)既然“我”是百兽之王,为什么会败在人类之手?(3)若有来世,“我”将怎样战胜人类?2、背诵《说虎》。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由《倒穿草鞋》的故事导入有一位将军,在一次讨袁战斗中,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惨遭溃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在艰难的形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