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题集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习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小惠未徧徧:同“遍”,普遍(2)彼竭我盈盈: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①又何间.焉间:参与③神弗福.也福:保佑④牺牲..玉帛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翻译: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这是对百姓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竭尽了。4.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B】A.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B.小大之.狱/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5.○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答:○1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2既克,公问其故。6.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曹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阅读《子鱼论战》,完成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不鼓.不成列。(进攻)B,三军以.利用。(凭借)C,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爱护)D,寡人虽.亡国之余。(虽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声盛致志,鼓儳可也。鼓声宏大以鼓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2,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3,君未知战。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君王不懂得作战啊。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在赞助我们。3,文章中的宋襄公以为哪些人不属于攻击的范围?受伤的敌人年纪老的人没排成阵列的敌人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第一段的意思。叙述泓水战争经过及宋公惨败的结局。5,“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没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坐失良机。批评详写子鱼的反驳宋公:不重伤,不禽二毛。驳:且今⋯⋯服不以阴隘,不鼓不成列。驳:敌之人⋯⋯三军以⋯⋯6、课外延伸:.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蔡桓公能听取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1)?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如果齐桓公不听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2)?综上所论,不难看出只有善听,才能事成(3)。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蔡桓公-扁鹊宋襄公-子鱼鲁庄公-曹刿齐威王-邹忌唐太宗-魏征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9,选出下面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C)A,忠之属也。B,夫战,勇气也。C,何有于二毛?D,夫大国,难测也。10,长勺之战与泓水之战的形势和结果有什么异同?11,子鱼和宋襄公在作战策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