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作品编号:10郑和(1371~1433):中国明初航海家,回族,原姓马,出生于云南,12岁入宫做太监,后被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郑和体格强健,聪明好学,机敏善辩。他原先信仰伊斯兰教,入宫后又信仰佛教。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他也因此被封为“三宝(三保)太监”。一、研读感悟、走近“远航”(一)感受规模大学生自由朗读1—3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过渡:郑和第一次远航就这样浩浩荡荡出发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吗?(二)学习友好交往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概括这节内容,想一想:“这是一次的远航。”小组交流体会。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三)战胜凶险过渡:这次远航只是“彩旗”和“欢呼”,“欢迎”与“赞叹”吗?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想想航行中船队是否一帆风顺,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三、树立形象、感受远航。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思考: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纪念郑和远航?四、学习写法、拓展延伸。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为什么只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2.根据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来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五、布置作业。此时此刻,如果您就站在郑和纪念像前,最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