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之第一首哈师大附中语文组郑晓峰教材的地位与作用1.新教材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2.《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一首。3.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运用联想想象,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教学中要注意诵读,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文中形象,引领学生对形象做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在获得美感的基础上,联系现实,深化认知实践。1.知识技能目标:品味意象,体会宏阔的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苏轼旷达人生的感悟,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确立依据: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诵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诗词的鉴赏研究,并发挥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感受力,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学习用现代观念对作品加以审视与评价。教学重点:品味意象,体会意境及情感;指导诵读,体会苏词的豪壮之美突破方法:学生诵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分析和感受苏轼超然旷达的情怀,体悟人生哲理突破方法:在学生讨论基础上,教师点拨、明确确立依据:鉴于本文景、情、理相生的特色,可以作为学生理解其他诗歌的钥匙,因此深入挖掘本词的关键字词,品味意象,体会情感与领悟人生哲理,才有可能真正理解苏词的意义。从词的煞拍切入,“江山如画”总束上文,“一时多少豪杰”领起下文。上片重在通过炼字析景,诵读中感受赤壁惊心动魄的美丽;下片重在通过诵读,学生讨论的方式,解读“周郎”的形象,进而分析苏轼的旷达之情与感悟人生哲理。根据文章特点,引导、研讨相结合,体现学生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教师参与,共同探讨。或借助投影,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投射较长的文字资料,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导入新课——课堂研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师生深入探究)——总结——作业(课后延伸)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乌台诗案赤壁三咏设计意图:感悟背景,导入课题,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与学习兴趣念奴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苏轼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设计意图:师生诵读,理解该词的感情基调。(一)、请同学们看一看词中,哪句话既能承上文之景,又能启下文之情?(二)、如画的江山给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设计意图:从词的煞拍切入,“江山如画”总束上文,“一时多少豪杰”领起下文。上片重在通过炼字析景,诵读中感受赤壁惊心动魄的美丽。(三)、这幅壮阔的美景是通过哪些字词体现出来的?念奴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怀古苏轼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江东去,浪尽,千古风流人物。石空,涛岸,起千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大淘乱穿惊拍卷雪乱:从形的角度写出悬崖峭壁奇形怪状,参差交错的情状。穿: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直冲霄汉,刺破苍穹的气势。惊:写出波浪之雄浑,速度之快。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充满力量的美丽。拍:从声音的角度写出水石相搏,波涛撞击江岸的猛烈之势。卷:写出风浪的力度,狂澜奔腾起伏,不可阻挡。大江:“江”前着一“大”字,便有了一种横空出世的磅礴气势。淘:浪花淘尽英雄,词一开篇即把赤壁怀古之情置于无限广阔的空间、时间中。雪:用雪比喻浪花,千堆雪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