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2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教学重点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法。以诵读带动理解,以诵读加速背诵。2.理脉法。理清全文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并带动背诵。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二.解题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三.研习课文一、二段方案为“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1)臣闻求木之长者:课文注为“音zhǎng生长”,但根据对举的下句“欲流之远者”中“远”字的词性,此处应该也可读做“cháng”。(2)塞源而欲流长也:此字有“sāi\sè\sāi”三种读音,应该查字典弄清楚。根据意义及用法,文中应读做“sāi”。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物,在此借代帝王;域中之大,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元,意为第一,首,也为第一解,元首,指代帝王;景,意为大,《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路。(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吴越,指代敌国,此处典故出自勾践灭吴;行路,指代陌生人,形同陌路。(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前两句为倒装句;貌,为名词作状语,表面上。(6)“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先回顾一、二段的板书,熟悉课文的脉络,然后背诵。背诵完毕,教师强调: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二、研习第三段。1、自读第三段,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正确。2、请学生朗读这一段,注意其停顿是否正确,并且翻译这一段。重点词语:谦冲,谦虚;满溢,骄傲自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