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反思一、“请回答……”与“谁来告诉我……”以往,老师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通常这样说:“××,请回答这个问题。”这种语言方式带有强烈的命令意味,对维护“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确实有一定的力度。但是,新课改要求打破这种“师道尊严”的常规。因此,推行新课改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来提问———“同学们,谁来告诉我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把教师置于学生合作伙伴的地位上,学生相对来说更容易接受,对促进课堂稳步有序地发展、保持师生间的融洽关系有很大的帮助。二、“这堂课老师讲了哪些内容?”与“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一种提问方式有助于梳理当堂所学,对巩固课堂知识,加深理解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限定了回答的范围,因此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第二种提问方式富有启发性,因为“收获”既涵盖了课堂所学,也涵盖了学生所受到的教育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等内容,范围远比第一种提法宽泛,这对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三、“老师问学生”与“学生问老师”传统教学理念下,一般都是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完全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几乎谈不上自主权,因此很容易形成消极等待的学习习惯,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变换为学生问老师答的方式,不仅给了学生一个自由施展才华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种方法在强调“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人”的今天,更值得一试。四、是“站在讲台上”还是“走到学生中间去”提问时,老师可以站在讲台上提问,当然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提问。不过,我们只要稍作思考就不难看出:站在讲台上提问,给学生的感觉是居高临下,容易拉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很可能会觉得这位老师不亲切,也很不平易近人。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走到学生中间去提问,学生会感到师生亲密无间,老师和蔼可亲,其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大不一样。从上述四例中可见,哪怕是细微的差别都可能造成提问效果的天壤之别。尤其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在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下,我们更应该斟酌揣摩何种提问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接受;更具有启发性、自主性和自由度;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和谐的双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