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童声,透视童真丹徒区荣炳中心幼儿园邮编:212126张晓辉、杭卫香论文摘要:“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的精髓所在,它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方向,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支持者,必须学会去关注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平等的与幼儿对话、合作、游戏,并为幼儿搭建各种不同学习的平台,让幼儿自由地、大胆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关键词:关注、体验、参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作为孩子探索、学习的共同合作者、支持者,我必须学会去关注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聆听童声,透视童真,学习着与幼儿对话、合作、共同学习,并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学习的机会,让幼儿去自由地表现与表达,去主动地建构知识和人格。一、关注幼儿生活,支持生成主题活动以前,我总认为生成活动太难把握了,简直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就只能尽量避免涉及这块生地。现在让我深切地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因为,我开始学习着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例如:在初春阳光明媚的天空中,一只飞舞的风筝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他们追逐着不停地欢呼雀跃:“老师看!好漂亮的风筝!”“飞得好高啊!”……在孩子们的惊呼中韬韬嘟着小嘴喃喃地说:“风筝是怎样飞上天的?”“老师,我们也要放风筝,放风筝太好玩了。”风筝以其独特的文化渊源、艺术气息、游戏功能吸引着幼儿,为拓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浓郁园本氛围,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生长在高科技时代的孩子能体验一下这种具有浓郁民间风情的游戏,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成了此次主题活动——“风筝谣”。风筝的历史距今已有几千年,它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和祝福、放飞希望,它传承的是一种文化。而对于从小生活在大楼高耸、钢筋水泥筑成的生活空间里的小班孩子来说,对“风筝”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其名称上,因此我们将抓住孩子对“风筝”的兴趣,从“追根溯源话风筝”、“心灵手巧做风筝”、“天高云淡放风筝”几个环节入手,让孩子们主动尝试着走进风筝:在与风筝的交谈中,知道风筝的过去、风筝的样子及风筝的美丽;在倾听风筝的故事中,了解和感受到了风筝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和浓浓的民俗;在放飞风筝的愉悦中,体验到民间游戏的童趣和稚朴;在与风筝的拥抱中,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情感。让“风筝飞、孩子追,父母笑、歌声谣”的美好画面,永远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事实告诉我们,幼儿的生成活动与教师预设活动不是对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促进、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到材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主题。同样,教师的预设活动必须是建构在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之上的,丰富的教育环境、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会最大限度地焕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幼儿会在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活动,教师也就能比较及时地、到位地提供相关信息、给予适时的支持和推动,并及时将孩子们共同关注、自发生成的有价值的东西纳入到教师预设活动的轨迹中,支持孩子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推向深入。这样就形成了预设中有生成,生成后再次预设的循环链……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所以,我们更应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给予儿童的各种发展机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价值和意义,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疑惑、困难与问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