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屠呦呦的事迹10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获得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时间,各大新闻网站、朋友圈被这位85岁的老太太刷屏了。外界热闹,她却出人意料地平静,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集体发掘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5日上午10时,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记者。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常务秘书乌尔班林达尔和3位评委进入诺贝尔大厅。林达尔先后用瑞典语、英语宣布,将20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另外一半授予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在林达尔宣布的同时,大屏幕上出现的照片和简介,让世界认识了这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照片中,屠呦呦戴着眼镜,嘴角微微带笑,简介中写着生于193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国。接着,评委们介绍了获奖科学家的贡献: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一种可以显著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药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通氯喹或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那时,中国的屠呦呦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并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屠呦呦翻阅古典,找到提取的办法,并将该物质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抗疟载体,能够在疟疾寄生虫发展的早期就迅速杀死它们,因此在治疗严重疟疾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疗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达了祝贺,恭喜屠呦呦,恭喜中国。这是诺贝尔医学奖历史上首次奖励寄生虫疾病的治疗领域。因为这3位科学家的贡献,千百万人得到了对症治疗的药物,这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首位中国得主,也是该奖项的第十二位女性得主。因疟疾死亡的人每年可以达到两亿人,她以惊人的毅力发现青蒿素,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体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青蒿素可以将受疟疾感染的死亡率下降20%,她的研发对人类的第1页共4页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安德森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她完美地把这些结合在一起。因此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成果。青蒿素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实验室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44年后的20XX年10月5日,屠呦呦收获了诺奖。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人预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1930年底,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作为一名生药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除参加过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没有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那是一个不小的军事计划的一部分,代号523。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开始征服疟疾的艰难历程。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样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是,后续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只有12%40%。屠呦呦分析,抑制率上不去的原因,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分浓度过低。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呢。是提取方法有问题,还是做实验的老鼠有问题。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