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知识连接: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1.给加黑的字注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折腰()略输()稍逊()成吉思汗()今朝()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红zhuāng素裹()顿失tāotāo()江山多jiāo()一代天jiāo()科目语文课型新授年级九(上)时间9--6主备张彩霞同伴签字备课组长签字学习目标:1、掌握学习诗歌的一般的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2、学习诗歌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3、感受诗人的形象,感悟作者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学习重点1、领会作者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2、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体会生动、形象、凝练的诗歌语言。3.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1).听录音朗诵,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2).思考: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二、【课堂学习】(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是虚景?(3)在下片中,能起到领起下文的字是?它领起哪些句子?4.本文的主旨句是?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三、【课堂检测】1.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惟余莽莽()A.只有我B.只剩C.只有(2)惟余莽莽()A.景色迷茫B.草木茂盛C.无边无际(3)顿失滔滔()A.立刻B.停顿C.安顿(4)须晴日()A.必须B.须要C.等到(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A.弯腰B.折服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6)稍逊风骚()A.文学才华B.妇女举止轻佻C.指“国风”《离骚》3.填空:(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5.《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6.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A.望/长城内外B.数/风流人物C.山/舞/银蛇D.欲/与天公试/比高7.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四、【拓展延伸】8、课外阅读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毛泽东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⑴.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________。⑵.这首词与《沁园春·雪》都描写了雪景,都有_________的气势,_________的风格。⑶.从表达方式上看,这首词上阕_________,下阕_________,而《沁园春·雪》上阕写景下阕议论。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_景,《沁园春·雪》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