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15文化创新与中华文化的精粹和特点1.文化创新的唯一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2.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5.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6.一位艺术家曾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B.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C.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D.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7.朝珠耳机、“朕就是这个样子”折扇、“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动态图片在网络上走红,故官博物院又一次通过可亲又可爱的文创产品刷新了人们心目中的“高大上”形象。故宫文化创意产品的走红可以看出()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②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8.卡通人物和粽子,两个乍看上去并无联系的事物却结合在了一起。迪士尼的卡通人物出现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五芳斋粽子上,这是国际经典与中国传统的融合。这启示我们进行创新需要()①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个创新根基②站在历史与现实的文化交汇点上③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④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9.今日,以反腐败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其热度已经超越电视剧作为一个文艺作品的范畴而成为社会话题。该电视剧的走红表明()A.现实生活是文艺作品取之不尽的源泉B.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引导和制约作用C.直面社会矛盾是文艺成功创新的根本D.信息技术推动着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10.《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火遍了神州。在节目播出期间,打开微信朋友圈,可以看到来自大河上下江南塞北的朋友,许多人都在“指点江山”,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赢得更高的收视率是因为()①它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②它创新了文化传播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大众所喜闻乐见③互联网作为文化传播的途径,发挥了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④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继承传统、推陈出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1.《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这些被称为“清流”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给电视荧屏带来一阵清风和盎然春意,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沉睡的美好记忆。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动力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④只有经典的、流行的文化才是大众文化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2.在传统文化的发展中,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出现这两个错误的原因是()A.一味地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B.拒绝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C.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全盘否定传统文化D.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13.我国推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这表明()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创新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④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英雄之所以能携带着永不褪色的风采与情怀,在于他们身上涵养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不惜舍身成仁、捐躯赴义。这一浩然正气()①是英雄们与生俱来并广为传颂的特质②能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传递着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精神特质④能展现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5.我们当代文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之所以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是因为()A.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立业根基...